·大气科学: | 研究大气中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学科。 |
·大气探测: | 研究观测大气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大气现象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 |
·大气物理学: | 研究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
·大气边界层物理学: | 研究在大气边界层内发生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
·平流层大气物理学: | 研究在大气平流层内发生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
·云物理学: | 研究云的结构、演变规律及其产生降水所遵循的物理和动力过程的学科。 |
·降水物理学: | 研究降水结构及其生成过程的学科。 |
·大气声学: | 研究起源于大气中的声波的产生机制及各种声源的声波在大气中传播规律的学科。 |
·大气光学: | 研究光在大气中传播时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伴随出现的大气光学现象的学科。 |
·大气电学: | 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各种电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
·雷达气象学: | 研究雷达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用雷达回波进行大气探测、天气分析和预报的
学科。 |
·卫星气象学: | 利用气象卫星观测大气所得的资料研究气象问题的学科。 |
·高空气象学: | 研究大气垂直方向上的物理状况和探测方法的学科。 |
·微气象学: | 研究微小尺度近地面的大气现象和过程的学科。 |
·大气化学: | 研究大气组成以及它们形成、输送、扩散、积累、转化与沉降等机制和变化规律的学
科。 |
·大气光化学: | 研究大气在可见光或紫外线照射下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学科。 |
·降水化学: | 研究降水的化学组成、成因及降水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等的学科。 |
·动力气象学: | 研究大气的热力和动力过程,探讨大气运动规律的学科。 |
·大气热力学: | 研究大气的热力过程及演变规律的学科。 |
·大气动力学: | 研究大气的动力过程及演变规律的学科。 |
·天气学: | 研究大气中各种天气现象、天气系统的发生和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制作天
气预报的学科。 |
·热带气象学: | 研究南、北纬30度之间热带地区大气状况及大气过程的学科。 |
·极地气象学: | 研究南、北极地区大气状况及大气过程的学科。 |
·青藏高原气象学: | 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运动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以及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的学科。 |
·中尺度气象学: | 研究水平尺度为儿公里到几十公里的大气现象、大气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
·气候学: | 研究气候的特征、形成和演变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
·天气气候学: | 用天气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气候形成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
·动力气候学: | 用动力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气候形成、气候预测的学科。 |
·物理气候学: | 用物理学方法研究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
·统计气候学: |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气候资料,揭示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
·海洋气候学: | 研究海洋上的气候形成、特征、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
·热带气候学: | 研究热带地区气候的形成、特征、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
·高空气候学: | 研究自由大气中气候形成、特征、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
·山地气候学: | 研究受山地地形和高度影响而形成的山区特殊气候的学科。 |
·卫星气候学: | 利用气象卫星观测大气所得资料研究气候问题的学科。 |
·军事气象学: | 研究大气环境与军事行动和武器装备使用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为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
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的学科。 |
·航海气象学: | 研究海洋气象条件和有关的水文条件对航海活动和航海技术装备影响的规律,以及实
施气象保障的方法的学科。 |
·航空气象学: | 研究大气环境对航空活动和航空技术装备影响的规律,以及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的学
科。 |
·航天气象学: | 研究大气环境对航天活动和航天技术装备影响的规律,以及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的学
科。 |
·导弹气象学: | 研究大气环境对导弹武器系统及其作战使用影响的规律,以及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的
学科。 |
·弹道气象学: | 研究大气环境对射弹飞行影响的规律,以及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的学科。
同 义 词 外弹道气象学 |
·核化生武器防护气象学NBC: | 研究大气环境对核、化学、生物武器使用和防护影响的规律,以及实施气象保障的方
法的学科。 |
·军事气候学: | 研究气候环境与军事行动和武器装备使用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应用气候学研究成果为
军事服务的学科。 |
·航空气候学: | 研究与航空活动和航空技术装备有关的气候特征的学科。 |
·应用气象学: | 研究有关专业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气象学应用于有关专业所形成的各专业气象学
的统称。 |
·生物气象学: | 研究大气环境与生命有机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科。 |
·生物气候学: | 研究气候环境与生命有机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科。 |
·空气污染气象学: | 研究大气运动对污染物迁移和转化过程的影响及污染物积累引起的气象效应,并为防
止空气污染提供气象保障的学科。 |
·水文气象学: | 研究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同降水、蒸发、风等相互关系的学科。 |
·海洋气象学: | 研究海洋上大气现象及其与海洋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为海上作业提供气象服务的
学科。 |
·应用气候学: | 研究有关专业与气候条件的相互关系及气候学应用于有关专业所形成的各专业气候学
的统称。 |
·大气: | 包围地球的整层空气。 |
·自由大气: | 地面摩擦对空气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大气。 |
·多兀大气: | 气温随高度呈线性变化的大气。 |
·等温大气: | 温度为常值的模式大气。 |
·均质大气: | 密度为常值的模式大气。 |
·正压大气: | 等压面与等密度面(或等温面) 相互平行的一种模式大气。 |
·自动正压大气: | 大气运动过程中始终能够维持原正压状况的一种模式大气。 |
·相当正压大气: | 地转风速随高度变化而风向不变的一种模式大气。 |
·斜压大气: | 等压面与等密度面(或等温面) 相互斜交的一种模式大气。 |
·标准大气: | 能概略反映某地区铅直方向上气温、气压和空气密度等大气物理属性的多年近似平均
分布的一种假设大气。 |
·大气成分: | 大气的物质组成,包括干空气、水汽、液态和固态的悬浮质粒。 |
·大气分层: | 按大气的组成成分、热力性质、电离状态、化学反应等在铅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将大
气分成的若干层次。 |
·大气边界层: | 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摩擦阻力影响最大的大气层,其厚度约为1 2km。 |
·近地层: | 直接接触地球表面的空气薄层,厚度约为几十米至上百米,是大气边界层的最下层。 |
·埃克曼层: | 近地层以上到高度一二公里范围内的气层,此层中湍流粘性力、科里奥利力和气压梯
度力近似相平衡。 |
·低层大气: | 对流层顶以下的大气层,距地面约10 15km高度以下。 |
·中层大气: | 包括平流层和中间层在内的大气层,高度约在15 85km之间。 |
·高层大气: | 中间层顶以上的大气层,距地面约85km高度以上。 |
·对流层: | 大气圈的最低层,其下边界为地面,上边界高度随季节和纬度而变化,其间温度(除
局部层有逆温外) 随高度升高而下降,平均温度直减率为6.5 ℃/km。 |
·对流层顶: | 对流层与平流层间的过渡层,约距地面9~17km,厚度约几百米到2km。 |
·平流层: | 从对流层顶至约50km高度处的大气层,该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高。 |
·平流层顶: | 平流层与中间层间的过渡层,约在50km高度处。 |
·中间层: | 从平流层顶至约85km高度处的大气层,该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中间层顶: | 中间层与热层间的过渡层,约在85km高度处。 |
·热层: | 从中间层顶到大约250 km (太阳宁静期) 或 500 km (太阳活动期) 的大气层,该
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高。 |
·外层: | 距地表约500 k m 以上、空气十分稀薄的大气区域。 |
·均质层: | 大气主要成分和各成分间的比例随高度基本不变的大气层。 |
·均质层顶: | 均质层和非均质层间的过渡层,距地面高度约80km。 |
·非均质层: | 位于均质层顶以上,大气成分和各成分间的比例随高度变化的大气层。 |
·中性层: | 电离层以下至地面的大气层,该层内主要由中性气体组成。 |
·电离层: | 由于太阳辐射作用使高层大气呈电离状态的大气层,约位于60~500 km的高空。 |
·磁层: | 地表以上500~1000km处到大气顶界之间的大气层,该层内电子和离子的运动主要
受地球磁场支配。 |
·臭氧层: | 位于10~50km高度范围内、臭氧含量比较高的大气层。 |
·军事气象保障: | 为军队遂行作战和其他任务提供所需气象信息而采取的措施。 |
·合成军队气象保障: | 为合成军队遂行作战和其他任务提供所需气象信息而釆取的措施。 |
·海军水文气象保障: | 为海军遂行作战和其他任务提供所需气象信息而采取的措施。 |
·空军气象保障: | 为空军遂行作战和其他任务提供所需气象信息而采取的措施. |
·战略导弹部队气象保障: | 为战略导弹部队遂行作战和其他任务提供所需气象信息而采取的措施。 |
·防空兵气象保障: | 为防空兵遂行作战和其他任务提供所需气象信息而采取的措施。 |
·兵器试验气象保障: | 为遂行导弹、核武器和常规兵器试验任务提供所需气象信息而采取的措施。 |
·军事气象保障条例: | 规范军事气象保障工作的业务性法规。 |
·军事气象勤务: | 军队气象部门为完成军事气象保障任务而组织的专业技术工作。 |
·环境影响定量化模型: | 定量描述环境影响效果的公式、图表或计算机程序。 |
·气象辅助决策: | 依据大气环境的定量影响而进行的风险决策。 |
·气象保障自动化: | 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其它科学技术,实现气象情报自动获取、收集、传输、加工处
理和提供使用,以提髙气象保障效能的综合措施。 |
·气象条件: | 执行某项任务所必须的,或取得一定效果所要求的一种或一组气象要素的取值范围。 |
·最低气象条件: | 为保证某项任务的顺利执行而规定的气象条件的最低标准。 |
·最佳气象条件: | 可使所执行的任务取得最佳效益的气象条件。 |
·作战气象条件: | 部队遂行作战任务所要求的气象条件。 |
·冻伤: | 有机体的组织由于温度过低而引起的损伤。 |
·中暑: | 由于长时间受烈日照射或室温过高、不通风而引起的头痛、头晕、耳鸣甚至昏睡、痉
挛、血压下降等症状。 |
·高山缺氧: | 高海拔地区由于氧分压过低而引起的血压异常、心率和呼吸加快、头晕头痛、恶心呕
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
·雪盲: | 由于阳光中的紫外线受雪面反射而引起的眼睛疼痛、怕光、流泪以致失明等症状。 |
·晒伤: | 由于长时间受日光照射而引起的皮肤红肿、结斑、皮炎等症状。 |
·紫外线伤: | 由于受强紫外线照射而引起的皮肤损伤、溃疡、甲状腺亢进等症状。 |
·气象要素: | 表征一定地点和特定时刻天气状况的大气变量和现象,如气温、气压、湿度、风、降
水、雷暴和雾等。 |
·天气现象: | 在空中、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声、光、
电等大气现象,也包括一些与风有关的特征。 |
·地面状态: | 在观测时间,测站附近的地面特征。 |
·天空状况: | 天空中云情(云量、云属和云高等) 的特征。 |
·空气密度: | 单位体积空气的质量。 |
·气温: | 空气的温度. 表征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土壤温度: | 土壤内各不同深度层的温度。 |
·干球温度: | 暴露于空气中而又不受太阳直接照射的干球温度表上所读取的温度。 |
·湿球温度: | 暴露于空气中而又不受太阳直接照射的湿球温度表上所读取的温度。 |
·最髙温度: | 在给定时段内所达到的温度最高值。 |
·最低温度: | 在给定时段内所达到的温度最低值。 |
·气压: | 大气的压强。通常用单位横截面积上所承受铅直气柱的重量表示。 |
·本站气压: | 测站气压表所在高度上的气压。 |
·海平面气压: | 由本站气压推算到平均海平面上的气压值。 |
·湿度: |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表征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
·水汽压: | 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强。 |
·饱和水汽压: | 在-定的温度和气压下,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 |
·绝对湿度: | 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 |
·相对湿度: | 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
·比湿: | 一团湿空气中的水汽质量与湿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
·露点: | 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的条件下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同义词露点温度 |
·霜点: | 大气中的水分在冷却的光滑面上凝华而结成白霜的最高温度。 |
·温度露点差: | 气温和露点温度之差,是衡量空气湿度的物理量。
同义词露点差 |
·饱和差: | 在一定温度和气压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 |
·混合比: | 一团湿空气中的水汽质量与共存的干空气的质量之比。 |
·风: | 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 |
·风向: | 风的来向。地面风向,通常用16或 32个方位或0 360°来表示。 |
·风速: | 空气水平运动的速度。 |
·风力: | 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常用风级来表示。 |
·风级: | 风速的数值等级。表示风力的一种方法,通常采用蒲福风级。 |
·蒲福风级: | 英国人F.蒲福(Francis Beaufort)提出的根据风对海面状况与地面物体的影响程
度而划分的风力等级。 |
·0级风: | 按蒲福风级划分,风速为0 0.2m/s的风。
同义词静风 |
·1级风: | 按蒲福风级划分,风速为0.3 1.5m/s的风。 |
·2: | 按蒲福风级划分,风速为1.6 3.3m/s的风。 |
·3: | 按蒲福风级划分,风速为3.4~5.4m/s的风。 |
·4: | 按蒲福风级划分,风速为5.5 7.9m/s的风。 |
·5: | 按蒲福风级划分,风速为8.0 10.7m/s的风。 |
·6: | 按蒲福风级划分,风速为10.8 13.8m/s的风。 |
·7: | 按蒲福风级划分,风速为13.9 17.1m/s的风。 |
·8: | 按蒲福风级划分,风速为17.2 20.7m/s的风。 |
·9: | 按蒲福风级划分,风速为20.8 24.4m/s的风。 |
·10: | 按蒲福风级划分,风速为24.5~28.4m/s的风。 |
·11: | 按蒲福风级划分,风速为28.5~32.6m/s的风。 |
·12: | 按蒲福风级划分,风速大于或等于32.7m/s的风。 |
·地面风: | 近地面的风。以地面以上10m处测得的风为准。 |
·地方性风: | 在有限区域内,因地方性条件(如特殊地理位置、地形或地表性质等)的影响而形成
的风。 |
·焚风: | 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 |
·山谷风: | 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昼夜热力差异而引起的白天由山谷吹向山顶、夜间由山
顶吹向山谷的地方性风. 前者称为谷风,后者称为山风。 |
·海陆风: | 由于海面和陆地之间的昼夜热力差异而引起的白天由海面吹向陆地、夜间由陆地吹向
海面的地方性风。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 |
·峡谷风: | 由于狭管效应而产生的地方性风。 |
·冰川风: | 在白天和夜间,均沿冰川表面向下坡方向吹的浅层风。 |
·能见度: | 视力正常的人能将一定大小的黑色目标物从地平线附近的天空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
距离。 |
·浮尘: | 尘沙等细粒悬浮空中,使天空呈土黄色,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 |
·霾: | 大量极细微肉眼无法分辨的干尘粒等悬浮空中,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
的天气现象。 |
·烟幕: | 大量的烟存于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 |
·扬沙: | 由于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0 10km以内的天气现象。 |
·云: | 由悬浮空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或两者混合组成,已脱离地面的可见聚合体。 |
·云量: | 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
·总云量: | 观测时天空被所有可见云遮蔽的成数。 |
·云状: | 云的外形特征,包括云的尺度、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形状、结构,以及云的灰度和透
光程度等。 |
·云顶: | 云的上边界。 |
·云厚: | 云底和云顶之间的垂直距离。 |
·云高: | 云底距地面的高度。 |
·高云: | 云底距地面3 8km (极地) ; 5 13km (温带);6 18km (热带) 的云。属于高云
的有卷云、卷层云和卷积云等。 |
·中云: | 云底距地面2 4km (极地);2 7km (温带);2 8km (热带) 的云。属于中云的有
高 层 和 高 积 等 。 |
·低云: | 云底距地面一般在2 k m 以下的云。属于低云的有积云、积雨云、层积云、层云和雨
层云等。 |
·积云: | 分离散处,云体一般较浓密,轮廓明显,垂直发展,顶部凸起呈小丘、圆顶、高塔或
花椰菜状而底部近于水平的低云。 |
·淡积云: | 处在发展初期,垂直厚度小于水平尺度的积云。 |
·浓积云: | 垂直发展厚度超过水平宽度,顶部显示花椰菜状对流泡体的积云。 |
·碎积云: | 边缘破碎,外形变化较迅速的积云碎块。 |
·积雨云: | 浓厚而庞大,垂直发展旺盛,呈高山或巨塔状,顶部逐渐展平成砧状并出现丝缕状结
构,底部阴暗常伴有雷、阵雨或雨幡的低云。 |
·秀积雨云: | 由浓积云发展,云顶接近对流层顶,使云顶变平而边界模糊的一种初级阶段的积雨云。 |
·鬃积雨云: | 云顶向外平展,出现明显丝缕状结构,已充分发展的积雨云。 |
·层积云: | 由众多呈灰或灰白色,常带有暗黑部分的云块、云片或云层组成,其单体视角宽度绝
大多数大于5°的低云。 |
·透光层积云: | 云层中大部分云体较透明,可分辨出日、月位置的层积云。 |
·蔽光层积云: | 云层中大部分云体阴暗到可以遮蔽日、月位置的层积云。 |
·积云性层积云: | 在积云消退过程中平衍而成的层积云。 |
·堡状层积云: | 云体上部存在某些积状云突起,形如城堡,云体视角宽度大于5°的层积云。 |
·荚状层积云: | 云体形状如豆荚,边界明显,云体视角宽度在5 30°的层积云。 |
·层云: | 云底均匀,一般呈灰或灰黑色的低云。层云除直接生成外,也可由雾层缓慢抬升或由
层积云演变而来。 |
·碎层云: | 由层云分裂或由雾抬升而成不规则碎片,呈灰或灰白色且变化较快的低云。 |
·雨层云: | 深厚而均匀,分布范围广,完全遮蔽日月,呈暗灰色,或多或少伴有降水的低云。如
因降水不及地在云底形成雨(雪) 幡时,云底显得混乱,没有明确的界限。 |
·碎雨云: | 发生在雨层云底下,云体小而破碎,随风移动而多变的低云。 |
·高层云: | 云体带有条纹或纤维结构,分布均匀,可部分或全部遮蔽天空,呈灰或灰白色的中云。 |
·透光高层云: | 云体大部分足够透明,能显示出日、月位置的高层云。 |
·蔽光高层云: | 云体大部分不透明,无法显示出日、月位置的高层云。 |
·高积云: | 云块常呈扁园形、瓦块状、鱼鳞片或水波状,白色或灰色,有时有阴影,大多数云块
的视角宽度在1 5°的中云。 |
·透光高积云: | 云层中大部分云体比较透明,可分辨出日、月位置的高积云。 |
·蔽光高积云: | 云个体之间无缝隙,阴暗到足以遮蔽日、月位置的高积云。 |
·荚状高积云: | 云体如同豆荚状,边界明显,常由多个云体连成云片的高积云。 |
·积云性高积云: | 积云或积雨云消退,在中云高度平衍而成的高积云。 |
·絮状髙积云: | 云体类似小块积云的团族,个体破碎如棉絮状,经常出现雪幡的高积云。 |
·堡状高积云: | 部分云顶呈积状云突起,形如城堡,经常有一共同水平云底的高积云。 |
·卷云: | 具有白色丝缕结构和光泽,常呈窄条状、羽毛状、马尾状、钩状、团簇状、片状或砧
状等分离散处的高云。 |
·毛卷云: | 云体呈白色明亮的云片,带有卷曲或平直的丝缕结构的卷云。 |
·密卷云: | 云体呈较密实的云片,有些部位略带灰色,丝缕结构较混乱的卷云。 |
·伪卷云: | 云体较大而厚密,有时呈砧状,通常由鬃积雨云顶部脱离母体而成的卷云。 |
·钩卷云: | 云体呈逗点状,顶部呈钩状或簇状,常成系统排列的卷云。 |
·卷层云: | 透明而呈淡白色纤维状或呈均匀薄幕状的高云,日、月透过云幕时轮廓分明,地物有
影,常伴有晕出现。 |
·毛卷层云: | 白色丝缕结构明显的卷层云。 |
·薄幕卷层云: | 云幕均匀、分辨不出细微结构的卷层云—般都伴有晕出现。 |
·卷积云: | 由白色球状或鳞片状细小云块组成,大多数云块的视角宽度小于l°,常排列成行或
成群的高云,云块无暗影,有柔丝般光泽。 |
·冰云: | 由冰晶组成的云. 如卷云、卷积云和卷层云等。 |
·水云: | 由过冷或非过冷的水滴组成的云. 暖云和过冷云均属于水云。 |
·暖云: | 云体温度高于0℃,且均由水滴组成的云。 |
·过冷云: | 由过冷水滴组成的云。 |
·露: | 空气中水汽凝结在地物上的液态水。 |
·霜: | 空气中水汽冷却到以下时,凝华在地物上的冰晶。 |
·雾: | 近地面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水平能见度降到1km以下的天气现象。 |
·降水: | 从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有液态或固态两种降水形式。 |
·雨滴: | 自云中向地面降落的水滴,其直径通常大于0.5mm。 |
·雨: | 由水滴组成的液态降水。 |
·雪: | 由冰晶组成的固态降水。 |
·霰: | 由直径约2 5 m m 白色不透明的球形或锥形颗粒组成的固态降水。 |
·雹: | 由雹块组成的固态降水。 |
·雹块: | 从对流云中降落的由透明冰层相间组成的单个冰块,其直径通常在5~50mm之间。 |
·雾凇: | 由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而形成的乳白色冰晶。通常呈针状或粒状,多附在物体
的迎风面上。 |
·雨凇: | 由过冷却雨或毛毛雨降落到冰点附近的地面或地物上,立即冻结而成的冰层。 |
·雨幡: | 雨滴在下落过程中不断蒸发、消失而在云底形成的丝缕条纹状的悬垂物。 |
·大气气溶胶: |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 |
·云凝结核: | 大气中的水汽能在其上面凝结成云滴的悬浮微粒。 |
·云含水量: | 云中液态或固态水的含量。通常指云中单位体积内液态或固态水的含量。 |
·雾含水量: | 雾中液态或固态水的含量。通常指雾中单位体积内液态或固态水的含量。 |
·云滴谱: | 云滴数密度按云滴尺度的分布,即不同大小云滴出现频率的分布。 |
·雨滴谱: | 雨滴数密度按雨滴尺度的分布,即不同大小雨滴出现频率的分布。 |
·霞谱: | 雹块数密度按雹块尺度的分布,即不同大小雹块出现频率的分布。 |
·降水强度: | 单位时间的降水量。 |
·雨量: | 液态的降水量。 |
·蒸发: | 当温度低于沸点时,水汽从液态水的自由表面逸出的现象。 |
·太阳辐射: | 由太阳放射的电磁波辐射。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短于4μm 波长范围内。 |
·总辐射: | 单位水平表面上接受的直接太阳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总量。 |
·直接辐射: | 来自辐射源方向未经散射和反射的辐射。 |
·太阳常数: | 地球在日地平均距离处,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接收
太阳辐射所有波长的总能量。 |
·反照率: | 从非发光体表面反射的辐射与入射到该表面的总辐射之比。 |
·短波辐射: | 波长为0.17 4μm 的辐射。太阳辐射的主要部分。 |
·长波辐射: | 波长在4 120μm的辐射。地球及大气辐射的主要部分。 |
·天空辐射: | 来自整个天空半球(太阳圆面所处立体角除外) 的向下散射和反射的太阳辐射。主要
是短波辐射。 |
·大气辐射: | 大气放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4 120μm 波长范围内的辐射。 |
·大气逆辐射: | 大气向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 |
·向上全辐射: | 向上的太阳反射辐射与地球辐射(指向空间) 之和。 |
·向下全辐射: | 向下的太阳辐射与大气辐射(指向地面) 之和。 |
·大气窗: | 地球辐射能够较好地穿透大气的一些波段。 |
·大气透射率: | 通过大气(或某气层) 后的辐射强度与入射前辐射强度之比。 |
·大气光学现象: | 在日、月等自然光源照射下,由于大气分子、气溶胶和云雾降水粒子的反射、折射、
衍射和散射等作用而引起的一系列光学现象。 |
·霞: | 日出、日落前后,因大气对阳光的折射、散射或选择吸收作用,而在天空或山顶上出
现的各种彩色现象。 |
·虹: | 日光或月光照射在大气中的水滴(雨、毛毛雨或雾滴) 上,经折射和内反射而从人眼
所见到的同心彩色圆弧. 主虹色彩排列为内紫外红。 |
·霓: | 日光通过雨幕或雾幕中的水滴时,经两次折射和两次内反射而从人眼所见的同心彩色
圆弧。其色彩排列为内红外紫,强度较弱。 |
·晕: | 由于悬浮于大气中的冰晶对日光或月光的折射和反射,在云幕上围绕日、月出现的光
学现象。通常呈环状、弧状、柱状或亮点状。其色序与虹相反,内侧呈淡红色,外侧呈紫
色。以日为中心的称为日晕,以月为中心的称为月晕。 |
·华: | 由于云雾微粒对日光或月光的衍射作用,在紧绕日、月边缘所形成的彩色光环。以日
为中心的称为日华,以月为中心的称为月华。 |
·假日: | 位于太阳两侧(或一侧) 约 22°或更大角距上,由于冰晶反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
彩色或白色光斑。 |
·假月: | 位于月亮两侧(或一侧) 约 22°或更大角距上,由于冰晶反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
微弱光斑。 |
·曙暮光: | 日出前或日落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高层大气分子和尘埃散射太阳光,天空所呈现的
一种微弱的亮光_ 其持续时间与纬度、日期有关。通常分为天文曙暮光、民用曙暮光和航
海曙暮光等。 |
·蜃景: | 空气光线穿过密度梯度足够大的近地气层而发生显著折射时,在空中或地平线下出现
的奇异幻景。 |
·珠母云: | 在平流层里出现,具有珍珠色彩或珠母光泽的一种云。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儿度时,
观测到的绚丽彩色。 |
·夜光云: | 夜间出现在中间层顶附近,具有银白色或淡兰色,有时为橙、红色光亮的云。其高度
约在75 90km之间。 |
·极光: | 经常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上空,由空间带电粒子流使高层大气气体激发或电离而引起的
彩色发光现象。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线状等。 |
·大气电离: | 中性大气分子、原子或其它悬浮质点分离为带电质点的过程。促使大气电离的主要因
素是太阳紫外线、X 射线、宇宙射线以及其它高能粒子的作用。 |
·天电: | 大气中由于自然放电(主要由闪电) 过程所产生的电磁波。 |
·闪电: | 在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突然发生放电时所伴随的强烈闪光现象。 |
·雷: | 沿着闪电通道迅速膨胀的气体所爆发出的声音。 |
·大气化学部分: | |
·光化反应: | 物质在可见光或紫外线的照射下吸收光能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
·光解作用: | 由于光的参与使反应物发生分解的作用。 |
·大气痕量气体: | 大气中含量很微小的气体成分,其浓度大多低于lOOμg/m3。 |
·大气臭氧: | 氧的同素异形体,无色、有特殊臭味、溶于水。是大气痕量气体之一。一般位于平流
层内。 |
·大气微尘: | 悬浮于大气中,半径为1 100μm 的固体微粒。 |
·光化学烟雾: | 大气中因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一种有害的混合烟雾。 |
·硫酸烟雾: | 燃煤时排出的煤尘和二氧化硫等毒气与自然物混合在一起积聚在低层大气中所形成的
烟雾。 |
·放射性雨: | 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在降水过程中被雨滴吸附从而使雨滴具有放射性的雨。 |
·pH 值: | 表征溶液氢离子浓度或酸碱度大小的量。通常在1 14之间,中性溶液p H 值为7,pH
值小于7 的溶液呈酸性,大于7 的则为碱性。 |
·酸雨: | p H 值小于5 . 6 的降雨。 |
·酸雪: | p H 值小于5 . 6 的降雪。 |
·酸雾: | p H 值小于5 . 6 的雾。 |
·成冰阈温: | 在有冰核或无冰核情况下开始形成冰晶所需要的温度。 |
·状态方程: | 均勻气体处于热平衡态时,其体积、压强和温度之间关系的方程。 |
·气体普适常数: | 适用于任何理想气体的气体常数,通常用R ★表示,R ★=8.31441 J ·mol
-1·K-1。 |
·干空气比气体常数: | 干空气各成分间的平均比气体常数,通常用R d表示,R d=287.04J·Kg-1528m2· s-2·K-1。 |
·比气体常数: | 单位质量理想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乘积与绝对温度的比值。 |
·定压比热: | 在压强保持不变条件下的比热。 |
·定容比热: | 在体积保持不变条件下的比热。 |
·热力学方程: |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大气科学中的数学表示。 |
·熵: | 表示热力学过程中热量交换的一个态函数,其微分等于可逆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与
绝对温度之比。 |
·焓: | 表示物质系统能量的一个态函数,焓的增加等于在等压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
·绝热过程: | 系统和周围大气没有热量交换的一种热力变化过程。 |
·非绝热过程: | 系统和周围大气存在热量交换的一种热力变化过程。 |
·假绝热过程: | 饱和湿空气在进行绝热变化时,一旦有凝结物立即脱离气块,使潜热完全用于加热气
块的过程。 |
·干绝热过程: | 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进行绝热变化时,所含水汽始终未达饱和状态的过程。 |
·湿绝热过程: | 饱和湿空气的绝热过程。 |
·多兀过程: | 系统的热流入量与其温度的变化呈可变的正比关系的过程。 |
·等熵过程: | 物质系统在熵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发生的过程。 |
·等焓过程: | 物质系统在焓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发生的过程。 |
·等温过程: | 物质系统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发生的过程。 |
·等压过程: | 物质系统在压强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发生的过程。 |
·等容过程: | 物质系统在体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发生的过程。 |
·相当温度: | 在绝热等压过程中,使系统内所含的水汽全部凝结为水,所释放的潜热全部用来加热
空气,最后空气所达到的温度。 |
·假相当温度: | 气块干绝热上升至凝结高度后,湿绝热继续上升,直至水汽全部凝结殆尽,再作干绝
热下降至气块起始高度处的温度。 |
·位温: | 干空气经绝热过程至气压为lOOOhPa时所具有的温度。 |
·相当位温: | 与相当温度对应的位温。 |
·假相当位温: | 温度等于假相当温度的气块经干绝热过程移至气压为lOOOhPa时所具有的温度。 |
·湿球位温: | 对应于湿球温度的湿空气沿湿绝热过程变化到lOOOhPa高度时的温度。 |
·假湿球位温: | 湿空气块干绝热上升达到饱和再湿绝热下降到lOOOhPa高度时的温度。 |
·大气静力稳定度: | 表示大气层结特性对气块铅直位移影响的趋势和程度的物理量。使受扰气块具有返回
原平衡位置的趋向时,称为静力稳定;使气块具有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向时,称为静力不
稳定;若气块既无返回原平衡位置又无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向,则为中性稳定。 |
·大气层结: | 大气温度和湿度在铅直方向上的分布。 |
·气块法: | 通过考察在一定环境流场中的气块受扰后,是远离平衡位置还是返回原平衡位置,来
决定大气稳定度判据的一种方法。 |
·薄片法: | 根据上升气块和环境空气的相对运动研究大气静力稳定度的一种方法。 |
·条件性不稳定: | 对于未饱和空气为静力稳定,对于饱和空气为静力不稳定的情况。 |
·绝对不稳定: | 对于未饱和及饱和空气都是静力不稳定的情况。 |
·潜在不稳定: | 需要在外力触发下才能表现出来的一种不稳定。 |
·对流性不稳定: | 整层空气抬升达到饱和后,由原来的稳定层结转变为不稳定层结的现象。 |
·对流: |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的有规律的运动。 |
·强迫对流: | 由外力作用引起的对流。 |
·自由对流: | 由于空气密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对流。 |
·自由对流高度: | 在条件不稳定空气中,受外力抬升的空气微团,在绝热过程中由稳定态转入不稳定态
时的高度。 |
·对流凝结高度: | 地面的未饱和湿空气块对流绝热上升至饱和时的高度。 |
·抬升凝结高度: | 未饱和湿空气块绝热上升达到饱和时的高度,通常简称为凝结高度。 |
·不稳定能量: | 由于净浮力作用使空气微团增加的能量。 |
·热力学图解: | 用来表示由温、压、湿这三个变量或与热力状况有关的其他变量所确定的某一部分大
气热力状况的图解。 |
·温度对数压力图解: | 以温度T 为横坐标,气压的对数ln P 为纵坐标构成的正交坐标系。 |
·温熵图解: | 以温度T 为横坐标,位温的对数lnθ或熵S 为纵坐标所构成的坐标系。 |
·原始方程: | 只取静力平衡近似,不再进行其它任何简化的运动方程、热力学方程、连续方程、状
态方程和水汽方程等。 |
·运动方程: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导出的、用来描写单位质量流体动量变化的方程。 |
·连续方程: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导出的、用来描写流体密度变化与流体可压缩性之间关系的方程。 |
·流体静力方程: | 表征静止流体中铅直气压梯度力与重力相平衡的方程。 |
·水汽方程: | 用来描述固定体积元内水汽质量变化的方程。 |
·气压梯度: | 表示气压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一种矢量,其方向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大
小等于气压对距离的变率。 |
·气压梯度力: | 由气压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引起的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
·科里奥利力: | 由地球自转引起、作用在相对于地球运动的气块上的一种力。是一种虚拟力。 |
·科里奥利参数: | 科里奥利力中仅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物体所在纬度有关的量。简称为科氏
参数。 |
·位势高度: | 几何高度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重力位势,以位势米m'为单位。 |
·位势米: | 位势高度的单位,记为m'。1m'等于单位质量气块当重力加速度为9.8m/s2 时上
升 1m 所做的功。 |
·局地直角坐标系: | 气象学中常用坐标系之一。其坐标原点定于地球面上,X 、Y 轴为水平轴, Z 轴垂直
于由X 、Y 轴决定的水平面且指向天顶。通常X 轴指向东,Y 轴指向北,2 轴指向天顶。 |
·自然坐标系: | 气象学中常用坐标系之一,其中一个坐标轴与风向一致,另一个坐标轴垂直于风向且
指向其左侧,第三个坐标轴与这两个方向相垂直且指向天顶。 |
·等压面坐标系: | 以气压P 代替局地直角坐标系中的铅直坐标后形成的一种坐标系。 |
·等位温面坐标系: | 以位温θ代替局地直角坐标系中的铅直坐标后形成的一种坐标系。
同 义 词 θ—坐标系 |
·等σ面坐标系: | 用无因次气压σ= P / P s 或类似形式代替局地直角坐标系中的铅直坐标后形成的一
种坐标系,其中P 为气压,P s 为地面气压。 |
·球面坐标系: | 气象学中常用坐标系之一。其坐标原点定于球心,坐标轴的方向随地理位置不同而变,
分别是与纬圈相切指向东、与经圈相切指向北以及指向天顶。 |
·柱面坐标系: | 一种正交曲线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的关系是x=rcosθ, y=rsinθ, z=z,其中
r 、 θ是空间任意点P 在X O Y 平面上投影的极坐标,|z |是点P 到X O Y 平面的距离。 |
·尺度分析: | 根据表征某种特定型式运动的各运动要素的特征尺度来估计方程中各项量级的大小,
对方程进行简化的一种方法。 |
·特征尺度: | 某种特定型式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区间以及气象要素或其它特性的一般大小。 |
·f一平面近似: | 在简化大气运动方程组时,完全不考虑地球的球面性,把科里奥利参数看作常数的一
种近似方法。 |
·β一平面近似: | 在简化大气运动方程组时,部分考虑地球球面性,即把地球当做平面,但把科里奥利
参数看作是经向坐标的线性函数的一种近似方法。 |
·地转近似: | 在水平运动方程中假定科里奥利力和气压梯度力平衡的一种近似方法。 |
·静力平衡近似: | 在垂直运动方程中假定重力和气压梯度力平衡的一种近似方法。 |
·包辛尼斯克近似: | 简化大气运动方程组时常用的一种近似方法,即假定密度的扰动是由热力作用引起,
连续性方程中略去大气的可压缩性,而运动方程及热力学方程中则考虑大气的可压缩性。 |
·小扰动法: | 将非线性方程简化为线性方程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中,所有场变量分成基本状态和
迭加在其上的小扰动两部分;假设基本状态场变量满足基本方程组,扰动场变量充分小,
其二次以上项可略去,这样可把非线性方程简化为线性方程。 |
·罗斯贝数: | 水平加速度与科里奥利加速度的特征尺度比,是一无量纲数。 |
·雷诺数: | 流体惯性力与粘滞力之比,是一无量纲数。 |
·理查逊数: | 静力稳定度与风速随髙度切变的平方之比,是一无量纲数。 |
·埃克曼数: | 埃克曼层厚度与流体层特征厚度之比的平方,是一无量纲数。 |
·弗劳德数: | 流体惯性力与重力之比,是一无量纲数。 |
·普朗特数: | 流体运动学粘性系数与热传导系数之比,是一无量纲数。 |
·泰勒数: | 流体的特征偏向力与特征运动学粘滞力之比的平方,是一无量纲数。 |
·瑞利数: | 流体中浮力和热平流的乘积与粘性力和热传导乘积的比,是一无量纲数。 |
·地转风: |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科里奥利力平衡条件下空气的水平等速直线运动,是大气运动
的一种理想形式。 |
·次地转风: | 风速小于相应地转风风速的实际风。 |
·超地转风: | 风速大于相应地转风风速的实际风。 |
·梯度风: |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科里奥利力和惯性离心力平衡条件下空气微团的水平匀速圆
周运动,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理想形式。 |
·次梯度风: | 风速小于相应梯度风风速的实际风。 |
·超梯度风: | 风速大于相应梯度风风速的实际风。 |
·反梯度风: | 在 北 (南) 半球,低压伴随反气旋(气旋) 式环流,高压伴随气旋(反气旋) 式环流
的梯度风。 |
·热成风: | 上、下两层间地转风的矢量差。 |
·偏差风: | 实际风与相应的地转风的矢量差,表征偏离地转风的程度。 |
·变压风: | 由气压随时间的局地变化引起的偏差风分量。 |
·惯性风: | 在科里奥利力与惯性离心力平衡条件下的空气运动,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理想形式。 |
·旋衡风: | 在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平衡条件下的空气运动,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理想形式。 |
·辐散风: | 满足水平速度旋度为零的水平速度分量。 |
·无辐散风: | 满足水平速度散度为零的水平速度分量。 |
·摩擦风: | 由摩擦引起,风速小于地转风,风向与气压梯度方向成一定交角并偏向低压一侧的风。 |
·涡度: | 表征速度场V 旋转特征的物理量,其表达式为▽ × V。气象学中一般是指其铅直分
里。 |
·绝对涡度: | 绝对速度V a 的旋度▽×Va。 |
·相对涡度: | 相对速度的旋度。 |
·行星涡度: | 地球自转角速度Ω的 2 倍。 |
·地转风涡度: | 用地转风计算的相对涡度铅直分量。 |
·气旋性涡度: | 在 北 (南) 半球指正(负) 的相对涡度铅直分量。 |
·反气旋性涡度: | 在 北 (南) 半球指负(正) 的相对涡度铅直分量。 |
·切变涡度: | 由风速的水平切变所决定的涡度铅直分量。 |
·曲率祸度: | 由流线曲率所决定的涡度铅直分量。 |
·位势涡度: | 绝对涡度的铅直分量与静力稳定度相乘后得到的物理量,通常简称为位涡,是综合描
述大气旋转状态和热力状态的物理量。 |
·涡度方程: | 运动方程作旋度运算而得到的方程,描写了涡度运动的一般规律。 |
·散度: | 表征速度场V 散 、合特征的物理量,其 表 达 式 为 ·V▽。的正散度称为辐散,负的
散度称为辐合。 |
·散度方程: | 对运动方程作散度运算而得到的方程,描写了位势运动的一般规律。 |
·ω: | 在静力平衡近似与准地转平衡近似下,利用气压坐标中的涡度方程、热力学方程、连
续方程推得的垂直运动的诊断方程。 |
·无旋运动: | 速度场涡度处处为零的运动。 |
·无辐散运动: | 速度场散度处处为零的运动。 |
·地转运动: |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科里奥利力相平衡的运动。 |
·准地转演变过程: | 地转平衡态的缓慢变化过程,是对大尺度运动过程的近似描述。 |
·非地转运动: | 相对地转运动有偏差的运动。 |
·第一类准地转运动: | 运动的水平尺度小于地球半径的准地转运动。例如大气中的长波。 |
·第二类准地转运动: | 运动的水平尺度等于或大于地球半径的准地转运动,运动具有准定常性。例如大气中
的超长波。 |
·准地转适应过程: | 地转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后,通过重力惯性波频散不平衡能量,使地转平衡关系重新建
立的过程。 |
·静力适应过程: | 静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后,通过声波频散不平衡能量,使静力平衡关系重新建立的过
程。 |
·线性波: | 由线性偏微分方程所描写的波动,线性波具有可叠加性,波与波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
·非线性波: | 由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所描写的波动,非线性波不具有可叠加性,在其传播过程中可发
生波的突陡等现象。 |
·前进波: | 与平均气流同方向移动的波。 |
·后退波: | 相对平均气流反向移动的波。 |
·惯性波: | 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下产生的波动。 |
·地形波: | 在地形作用下产生的波动。 |
·背风波: | 气流过山时在背风一侧山坡上产生的一种准定常波动。 |
·兰姆波: | 水平方向传播的惯性声波。 |
·孤立波: | 波长为波形和波速均不变的非线性单峰行进波。 |
·重力波: | 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波动。 |
·重力内波: | 发生于稳定层结大气中的重力波,重力内波既可沿水平方向传播也可沿铅直方向传播。 |
·重力外波: | 发生于大气上下边界或理想自由面上的重力波,重力外波只沿水平方向传播,振幅随
高度单调变化。 |
·惯性重力波: | 在重力和科里奥利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波动。 |
·罗斯贝波: | 由科里奥利参数随纬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大气波动,对较大范围天气变化有重要影响。 |
·正压罗斯贝波: | 正压大气中由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引起的波动。 |
·斜压罗斯贝波: | 斜压大气中由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引起的波动。 |
·大气开尔文波: | 赤道地区,在经向风为零、纬向风和气压以赤道呈轴对称分布的情况下产生的自西向
东传的行星尺度重力波。 |
·混合罗斯贝重力波: | 低纬大气中,在重力和科里奥利参数随纬度变化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既区别于惯性重力
波又区别于罗斯贝波的一种向西移动的混合波。 |
·超长波: | 波长与地球半径可比拟的波动,一般沿纬圈的波数目为 1 3。 |
·大气动力不稳定性: | 叠加在大气背景场上的小扰动能否随时间增长的量度。 |
·正压不稳定: | 正压大气中,扰动振幅随时间指数增长的现象,它与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有关。 |
·斜压不稳定: | 斜压大气中,扰动振幅随时间指数增长的现象,它与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温度层结
以及扰动波长等有关。 |
·惯性不稳定: | 基本气流是地转的条件下,水平扰动使气块具有远离原有平衡位置趋向的现象。 |
·切变不稳定: | 由相邻气层间界面两侧的风速不连续所产生的一种不稳定现象。 |
·对称不稳定: | 斜压大气中,沿基本气流相垂直方向传播的扰动振幅随时间指数增长的现象。 |
·第二类条件不稳定: | 热带地区天气尺度扰动与积云对流尺度运动相互作用并共同发展的过程。简 称 “CISK”。 |
·大气稳定度指数: | 用于判别大气稳定性程度的物理量,往往以实际经验结合稳定性分析得到。如肖沃特
指数、A 指数、K 指数。 |
·内能: | 系统内空气分子作不规则运动时总机械能之平均值,单位质量空气的内能为CVT。 |
·位能: | 系统所具有的与其在地球重力场中的位置有关的一种能量。常通过将系统从任意标准
面 (一般为平均海平面) 移到较高平面所作的功来度量。 |
·有效位能: | 绝热运动中,总位能能够转化为动能的最大可能值。 |
·总位能: | 显热能与位能之和。 |
·湿静力能: | 潜热能、可感热能与重力位能的和。 |
·频散: | 组成波群的各波动分量,因相速与波长有关,波动分量之间的位相差在波群传播过程
中不断变化,遂使波群的廓线形状发生变化,波动能量被分散到更广阔空间中去的现象。 |
·频散关系式: | 频率与波数及表征介质物理性质的参数之间的关系式。 |
·群速: | 波群的传播速度,也是波动能量的传播速度。 |
·波包: | 有限宽范围内扰动的数学模型,意指波群振幅的包络。 |
·下游效应: | 扰动能量向上游传播,加强上游原有扰动或产生新扰动的现象。 |
·上游效应: | 当群速大于相速,上游扰动能量先于扰源到达下游,使下游产生新扰动或加强原有扰
动的现象。 |
·布朗特——维萨拉频率: | 在稳定层结大气中,由于浮力的作用使气块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周期振动时所具有的
浮力频率 |
·E—: | 通过角动量和热量的涡旋输送表征罗斯贝波能量传播的一个物理量。 |
·大气环流与大气瑞流: | |
·大气环流: | 扩展于地球的部分区域或全球的大气运行现象。 |
·平均环流: | 表示大气运行最基本状态的流型。 |
·局地环流: | 由下垫面的热力或动力因素引起的局地的特殊环流型。 |
·信风环流: | 位于赤道附近的环流圈。环流构成低空是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的信风,高空是由赤
道吹向副热带地区的反信风。 |
·直接环流: | 具有空气在高温区上升、低温区下沉特征的环流。 |
·间接环流: | 具有空气在高温区下沉、低温区上升特征的环流。 |
·纬向环流: | 大气环流沿纬圈向东或向西的分量。 |
·经向环流: | 风速的南北分量和垂直分量在经圈平面内组成的环流圈。 |
·哈得 莱 环 流: | 位于低纬度的直接环流。 |
·费雷尔环流: | 位于中纬度的间接环流。 |
·沃克环流: | 位于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带东西向的热力直接环流。 |
·环流型: | 在某地区具有某种典型特征的大气环流型式。 |
·环流圈: | 由较大范围大气运动的流线所形成的闭合圈。 |
·大气活动中心: | 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巨大的高、低压系统。 |
·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 | 一年四季均存在的大气活动中心。 |
·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 | 只持续一定季节的大气活动中心。 |
·东亚大槽: | 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及其附近海上的北半球中高纬度西风带中的深厚低压槽。 |
·长波调整: | 长波波数变化和位相更替的现象。 |
·环流转换: | 大气环流由一种型式转变为另一种型式的现象。 |
·环流指数: | 表示给定区域内纬向环流强度的一种参数。 |
·指数循环: | 给定区域内环流指数的近似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
·高指数环流: | 西风带以纬向气流为主的环流。 |
·低指数环流: | 西风带以经向气流为主的环流。 |
·急流: | 出现在大气层中的强而窄的风速带,具有强的垂直和水平风切变。 |
·温带急流: | 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上空的急流。 |
·副热带急流: | 位于副热带高压北缘或信风环流圈北部上空的急流。 |
·西风急流: | 位于对流层顶附近盛行西风带内的急流。 |
·热带东风急流: | 夏半年盛行于南亚南端和北非对流层上部的急流。 |
·急流轴: | 急流区风速极值的连线。 |
·急流核: | 具有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风速均最大的线。 |
·大气湍流: | 空气微团作无规则的或随机变化的一种运动状态,这种运动服从某种统计规律。 |
·均勻湍流: | 脉动的统计平均值随空间位置不变的湍流。 |
·各向同性湍流: | 湍流特性参数在任何方向上均相等的湍流。 |
·均勻各向同性湍流: | 满足均匀性和各向同性的湍流,即湍流脉动量及其导数所构成的统计平均值既与空间
位置无关,又与坐标轴的方向无关。 |
·热力湍流: | 由大气的热力层结不稳定而形成的湍流。 |
·机械湍流: | 由固体表面的摩擦或由流体内部巨大的速度切变等机械作用而引起的湍流。 |
·湍涡: | 湍流运动中的流体元量,具有不规则的运动状态,是湍流属性变换、混合的基本单元。 |
·湍流平均场: | 湍流特性量平均值的空间分布。 |
·湍流脉动场: | 湍流特性量脉动值的空间分布。 |
·湍流平均时段: | 对湍流场求时间平均值时所取的时间间隔。 |
·雷诺应力: | 作湍流运动的流体,由于不规则脉动引起动量输送而产生的流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力。 |
·涡动切应力: | 涡动动量输送的切向应力。 |
·湍流能量: | 大气运动湍流部分的能量。 |
·变湍能量: | 单位质量流体微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雷诺应力将平均运动动能转化为脉动动能的能
量变化值。 |
·湍流谱: | 表征湍流运动周期分布特征的傅立叶分量。 |
·湍流扩散: | 由湍流运动引起的空气属性或空气中所含某种物质的空间扩散。 |
·热力边界层: | 由流体和固体间的温差引起的在固体壁附近形成的流体边界层。 |
·地面粗植度: | 表示地球表面粗糙程度、具有长度量纲的特征参数,其值为近地面平均风速为零处的
高度。 |
·粗糙流: | 流体与充分粗糙的固体壁面相接触的湍流。 |
·光滑流: | 流体与充分光滑的固体壁面相接触的湍流。 |
·摩擦速度: | 表征下垫面湍流动量输送的一种特征速度,其值为雷诺应力与空气密度之比的平方根。 |
·宏观粘滞度: | 表示湍流粘性与地面粗糙度的一个特性量。 |
·端流通量: | 湍流脉动运动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对流体物理属性的输送量。
同 义 词 涡 动通量 |
·埃克曼螺线: | 大气边界层内(除近地层) 风矢随高度变化的一种模式分布。按此模式,矢端迹线在
水平面上的投影为一等角螺线。 |
·旋转减弱时间: | 摩擦造成的二级环流使自由大气中地转风涡度随时间呈指数衰减至原初始强度的e 分
之一时所需的时间。 |
·湍流半经验理论: | 以实验为基础,研究湍流通量输送与有关属性空间导数关系的理论。 |
·湍流混合长: | 湍涡运行一段距离,不与周围介质混合,仍保持其固有特性不变的长度,是湍流理论
的基本量。 |
·湍流K理论: | 以湍流交换系数为基础,用平均场的导数表示湍流属性通量的湍流半经验理论。如普
朗特混合长理论和卡门湍流相似理论。 |
·湍流统计理论: | 依据概率论原理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湍流脉动场的统计性质及其与平均场关系的理
论。 |
·诊断分析: | 利用诊断模式的计算结果,对天气过程作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
·诊断方程: | 不含场变量关于时间偏微商的方程,表示场变量之间瞬时的定量关系。 |
·客观分析: | 客观地把分布不规则的测站记录,分析成分布均匀、适于数值天气预报使用的资料的
一种方法。 |
·网格点资料: | 通过各种方法将观测记录插值到网格点上所得的资料。 |
·气象噪声: | 对某种尺度运动的天气意义不大、计算误差又十分灵敏的快波。 |
·噪声过滤: | 将气象噪声从所分析的场中剔除的过程。 |
·逐步订正法: | 利用测站观测资料对给定的气象要素估计场进行逐次订正,以获得客观分析场的方法。 |
·最优协调: | 利用现实的和历史的观测资料以及预报结果求出网格点上相互协调的各气象要素值的
客观分析方法。 |
·水平检误: | 依据大气运动的准水平和准地转等性质,对测站资料进行水平方向的相互比较,以确
定该资料正确与否的工作。 |
·静力检误: | 依据大气运动的准静力平衡性质,检验测站探空所得等压面温度和位势高度资料中所
含错误的工作。 |
·时空转换: | 利用某种关系把测站自记记录的时间曲线转换成空间分布的过程。 |
·四维同化: | 把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非常规时刻观测资料及时补充到数值模式的初始场和预报场
中去,以得到连续的更加合理的天气分析和预报结果。 |
·图形输出: | 将客观分析或数值预报结果,通过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以等值线形式显示或描绘出来
的过程。 |
·数值天气预报: | 以处理过的某时刻的气象观测资料为初值,通过在计算机上数值求解大气运动方程组
来制作天气预报的一种方法。 |
·大气模式: | 描述模式大气的闭合方程组及定解条件。 |
·正压模式: | 在正压大气假定下导出的描述大尺度水平运动的一种简单数值模式。 |
·斜压模式: | 在考虑大气斜压性情况下导出的大尺度运动的一种数值模式,通常是三维的。 |
·原始方程模式: | 除静力平衡假设外,对大气动力学方程组不作任何假设的一种大气模式。 |
·准地转模式: | 在涡度方程中,除辐散项外其它项均采用地转近似的一种大气模式。 |
·预报模式: | 用来描述若干气象变量时间和空间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式。 |
·诊断模式: | 用来描述若干气象变量空间分布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式。 |
·有限区域模式: | 在局部区域内求解预报方程的模式。 |
·中尺度模式: | 描写大气中的中尺度运动的数学模式。 |
·谱模式: | 用适合模式方程和计算区的正交函数展开,所得到的与模式方程相当的以谱系数为未
知数的方程的统称。 |
·嵌套网格模式: | 把小区域内取细网格的差分模式嵌入大范围内取粗网格的差分模式中所组成的粗、细
网格嵌套的预报模式。 |
·可移动细网格模式: | 在嵌套网格中细网格区随预报系统移动的一种模式。 |
·模式大气: | 在不失去大气主要特征的条件下简化实际大气得到的数学模型。 |
·初值化: | 依据某种原理,对初始场进行处理,以提高数值预报质量的一种方法。 |
·地转风初值: | 风压场满足地转风平衡关系的初值。 |
·静力初值化: | 对风、压场的初值分布按已知的平衡关系进行初值调整的方法。 |
·动力初值化: | 用模式方程本身对变量初值进行积分处理,使初值与模式大气协调而形成初值的方法。 |
·正规模初值化: | 用模式的正规模展开初始场,对高频重力波模进行迭代修正,保留其它模以得到与初
始方程模式协调的初始场的方法。 |
·变分初值化: | 通过变分原理,将初始资料在一定的动力约束下调整,使各气象要素之间达到协调的
方法。 |
·刚体边界: | 满足法向风速分量为零、切向摩擦系数为零的边界。 |
·海绵边界: | 为减小侧边界对大气波动的反射作用而假定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缓冲带。 |
·参数化: | 在大尺度方程中,用大尺度变量描述次网格物理过程统计影响的方法。 |
·积云对流参数化: | 在大尺度方程中,用大尺度变量描述积云总体作用的方法。 |
·边界层参数化: | 用大尺度变量描述边界层次格距过程对大尺度运动过程统计影响的方法。 |
·次网格尺度参数化: | 用大尺度变量描述次网格尺度运动对大尺度运动过程统计影响的方法。 |
·对流调整: | 在保持静力能量不变的条件下,对条件不稳定的大气层结进行调整以达到平衡状态的
一种对流参数化方法。 |
·非线性计算不稳定: | 数值求解非线性方程时,由混淆误差等原因造成的解随时间无限增长的现象。 |
·线性计算不稳定: | 数值求解线性方程时,由于差分格式或时间、空间步长选取不当,使方程的解随时间无限增长的现象。 |
·混淆误差: | 由于波与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新生波不能被网格点正确分解所引起的误差。 |
·计算波: | 纯粹是由于将微分方程变为差分方程后产生的而非任何物理原因产生的波动。 |
·物理模态: | 在用三个时间层差分方法求解微分方程时而出现的两类解中其性质接近方程的一类
解。 |
·计算模态: | 在用三个时间层差分方法求解微分方程时而出现的两类解中性质与原方程完全不同的
虚假解。 |
·拟能: | 铅直涡度平方值的一半。 |
·数值模拟: | 用一定的大气模式进行时间积分,以模拟大气运动发展和演变规律的数值试验。 |
·转盘实验: | 在一个绕垂直轴旋转的圆柱形器皿中进行的流体力学实验。 |
·哈得莱域: | 转盘实验中能够出现高温区上升、低温区下沉的哈得莱流型时的实验参数域。 |
·罗斯贝域: | 转盘实验中,热力罗斯贝数较小、出现准地转运动流型时的实验参数域。 |
·天气: | 一定地区某一时刻或时段内的大气综合状况,通常用气温、气压、湿度以及发生在大
气中的风、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来表示。 |
·碧空: | 观测范围内无云的天空状况。 |
·晴天: | 无云或虽有零星的云层,但云量不到1/10的天空状况。 |
·少云: | 中、低云云量为1/10 3/10或高云云量为4/10~5/10的天空状况。 |
·多云: | 中、低云云量为4/10 7/10或高云云量为6/10~10/10的天空状况。 |
·阴天: | 中、低云云量为8/10及以上,阳光很少或不能透过云层、天色阴暗的天空状况。 |
·回流天气: | 冷高压或高压脊东移入海后,由流回的偏东潮湿气流形成的阴雨(雪) 天气。 |
·现在天气: | 气象台(站) 在规定观测时刻出现的天气现象。 |
·过去天气: | 气象台(站) 从上一次观测后到本次观测前之间出现的天气现象。 |
·小雨: | l h 内雨量不大于2.5mm或 2 4 h 内雨量不大于9.9mm的雨。 |
·中雨: | l h 内雨量为2. 6~8. Om m 或 2 4 h 内雨量为10. 0~24. 9mm的雨。 |
·大雨: | l h 内雨量为8.1 15.9mm或 2 4 h 内雨量为25.0 49.9mm的雨。 |
·暴雨: | l h 内雨量不小于16.0mm或 2 4 h 内雨量不小于50.0mm的雨。 |
·连续雨: | 降雨时间较长且强度少变的雨。 |
·间歇雨: | 降雨时有时无或降雨强度时大时小(但非骤变) 且在降雨强度变小或降雨停止时天空
中仍云层密蔽的雨。 |
·阵雨: | 雨时短促、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降水强度变化很大的雨。 |
·毛毛雨: | 由直径小于0.5mm的水滴组成的稠密且十分均匀的雨。 |
·小雪: | 水平能见度大于1km或 2 4 h 内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 |
·中雪: | 水平能见度在500m~lkm之间或2 4 h 内雪量为2.5 5.Om m 的降雪。 |
·大雪: | 水平能见度小于500m或 2 4 h 内雪量大于5.0mm的降雪。 |
·雪暴: | 伴随较强风速、能见度小于1 k m 的降雪。 |
·阵雪: | 强度有显著变化,骤停骤降的降雪。 |
·雨夹雪: | 雨滴和雪花或米雪同时降落的天气现象。 |
·阵性雨夹雪: | 强度时大时小,骤停骤降的雨夹雪现象。 |
·米雪: | 由直径小于1mm且不透明的白色冰粒组成的固态降水。 |
·冰针: | 由微小片状、柱状或针状冰晶组成的固态降水。 |
·冰粒: | 直径小于5m m 、呈透明的球状或不规则状的较硬的固态降水。 |
·雷暴: | 有强烈雷鸣和闪电的大气放电现象,常伴有阵性降水。 |
·霞暴: | 具有很大破坏性的强冰雹降水天气。 |
·风暴: | 伴有强风和强阵性降水的天气现象。 |
·沙尘暴: | |
·级以上的阵性大风将沙尘扬到高空,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 | |
·高吹沙: | 大风将沙粒扬到视平线以上,使水平能见度明显减弱的现象。 |
·低吹沙: | 被风扬起的沙粒所及高度在视平线以下,因而水平能见度并未明显减弱的现象。 |
·大风: | 地面风力达8 级或风速大于17.0m/s的风。 |
·飑: | 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促的强风,其平均风速达13 26m/s,阵性风速可达32
45m/s,常伴有雷雨出现。 |
·龙卷: | 由积雨云底部下悬的漏斗状云管,其水平尺度为几百米,风速不小于50m/s, |
·尘卷风: | 旋转风将地面上的沙石、尘土及其它较轻物体扬起而形成的旋转尘柱。 |
·吹雪: | 地面上大量的积雪被大风卷起,使能见度小于10km的现象。 |
·高吹雪: | 被吹起的积雪所及高度在视平线以上,并导致水平能见度明显减弱的现象。 |
·低吹雪: | 被吹起的积雪所及高度在视平线以下,因而水平能见度并未明显减弱的现象。 |
·冻雨: | 过冷却雨滴与地面、地物或空中物体等相碰而即刻冻结的雨。 |
·轻雾: | 由微小水滴或吸湿性质粒构成的灰白色稀薄雾幕,出现时水平能见度在1 1 0 k m 以
内。 |
·远电: | 仅见闪电而不闻雷声的一种大气放电现象。 |
·结冰: | 露天水面(包括蒸发器的水) 冻结成冰的现象。 |
·天气系统与天气过程: | |
·天气系统: | 按照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而划分的,能够显示大气中天气变化的大气运动系统。 |
·行星尺度系统: | 水平尺度约为3000 10000km,时间尺度约为3 d 以上的天气系统。 |
·天气尺度系统: | 水平尺度约为1000 3000knb时间尺度约为1 3 d 的天气系统。 |
·次天气尺度系统: | 水平尺度约为200 2000km,时间尺度约为10h~ld的天气系统。 |
·中尺度系统: | 水平尺度约为20 200 km,时间尺度约为1 1 0 h 的天气系统。 |
·小尺度系统: | 水平尺度小于20km,时间尺度约为lOmin 3 h 的天气系统。 |
·气团: | 水平方向温、湿的分布差异很小,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也处处相近,水平尺度为几百
几千米的空气团。 |
·冷气团: | 比其所在的下垫面或周围环境冷的气团。 |
·暖气团: | 比其所在的下垫面或周围环境暖的气团。 |
·极地气团: | 在高纬度地区形成的气团。 |
·大陆气团: | 在大面积陆地上形成的气团。 |
·海洋气团: | 在广大海洋面上形成的气团。 |
·热带气团: | 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形成的气团。 |
·赤道气团: | 在赤道附近洋面上形成的气团。 |
·变性气团: | 由源地移出,受沿途下垫面性质的影响而逐渐改变其原有物理属性的气团。 |
·气团分析: | 对气团物理属性及其演变情况进行的分析。 |
·气团源地: | 能使大块空气获得均匀属性的广阔地区。 |
·气团保守性: | 气团的某些物理量随时间少变或不变的特性。 |
·锋: | 锋面与地面的交线。 |
·锋面: | 性质不同(密度、温度等) 的两种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
·锋区: | 等压面图上的等温线密集区。 |
·主锋: | 源地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锋。 |
·副锋: | 在同一气团内形成的锋。 |
·冷锋: | 向暖气团一方推移的锋。 |
·副冷锋: | 出现在冷锋后面冷气团内部的副锋。 |
·干冷锋: | 不伴随降水或降水很少的冷锋。 |
·暖锋: | 向冷气团一方推移的锋。 |
·锢囚锋: | 移速快的冷锋追上暖锋或静止锋后合并而形成的一种锋。 |
·锢囚点: | 地面天气图上,气旋中的锢囚锋、冷锋、暖锋三者的交点。 |
·冷性锢囚锋: | 锋后冷空气冷于锋前冷空气的一种锢囚锋。 |
·暖性锢囚锋: | 锋后冷空气暖于锋前冷空气的一种锢囚锋。 |
·中性锢囚锋: | 锋两侧冷空气无显著温差的锢囚锋。 |
·地形锢囚锋: | 移动的冷锋受山脉阻挡,其两端绕山相向而行形成的锢囚锋。 |
·华北锢囚锋: | 两个冷锋相遇在华北地区形成的锢囚锋。 |
·准静止锋: | 移动缓慢或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
·华南准静止锋: | 冷锋南下在华南地区形成的准静止锋。 |
·昆明准静止锋: | 形成于云贵高原东侧的准静止锋。 |
·天山准静止锋: | 冷锋东移受天山山脉阻挡而形成的准静止锋。 |
·地形静止锋: | 锋面移动过程中,受地形的阻挡作用而形成的静止锋。 |
·极锋: | 极地气团与热带气团间形成的锋。 |
·北极锋: | 北极气团与极地气团间形成的锋。 |
·南极锋: | 南极气团与极地气团间形成的锋。 |
·地面锋: | 伸展高度离地面不足1.5km的锋。 |
·高空锋: | 离地面1.5km高度以上的锋。 |
·梅雨锋: | 梅雨期内稳定于江淮流域一带的准静止锋。 |
·露点锋: | 低层大气锋两侧温度对比不明显,而露点对比差异明显的锋。 |
·气压系统: | 在天气图上由等压线表示的高、低气压区域。 |
·高压: | 大气中,气压比同高度四周高的区域。 |
·高压脊: | 天气图上沿不闭合等压线或等高线,气流的反气旋性曲率最大处附近的区域。 |
·高压坝: | 鞍形气压场中,气压升高,两侧高压打通而形成的高压带。 |
·暖脊: | 与温度脊相结合的高压脊。 |
·冷高压: | 中心温度低于四周的浅薄高气压。 |
·暖高压: | 中心温度高于四周的深厚高气压。 |
·中高压: | 地面天气图上直径在15~300 k m 的高压。 |
·雷暴高压: | 雷暴单体成熟阶段在地面形成的浅薄冷空气堆。 |
·蒙古高压: | 位于蒙古地区的大陆高气压。 |
·西伯利亚高压: | 冬半年出现在西伯利亚附近的半永久性冷高压。 |
·副热带高压: | 位于副热带地区的高压。 |
·太平洋高压: | 出现在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暖性深厚高压。 |
·青藏高压: | 盛夏期间出现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高层反气旋。 |
·亚速尔高压: | 中心位于北大西洋亚速尔群岛附近的副热带高压。 |
·鄂霍: | 常稳定于鄂霍次克海附近的高空暖高压。 |
·赤道高压: | 中心位于赤道附近的低层高压,属天气尺度系统。 |
·极地髙压: | 极区附近对流层低层移动缓慢的冷性反气旋。
同 义 词 极地反气旋 |
·阻塞高压: | 形成于西风带中并对其上游天气系统有阻碍作用、移动缓慢的反气旋。 |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Vral: | 常稳定在乌拉尔山附近的阻塞高压。
同 义 词 乌 拉尔山阻塞反气旋 |
·低压: | 大气中,气压比同高度四周低的区域。 |
·低压槽: | 天气图上沿等压线或等高线,气流的气旋性曲率最大处附近的区域。 |
·冷槽: | 与温度槽相结合的低压槽。 |
·横槽: | 稳定于中高纬地区东风和西风之间近似东西向的低压槽。 |
·倒槽: | 由低纬伸向高纬的低压槽,形如“∧”。 |
·后倾槽: | 高空槽线落后于地面锋面的低槽。 |
·前倾槽: | 高空槽线超前于地面锋面的低槽。 |
·汇合梢: | 等高线向槽前汇聚的槽。 |
·疏散梢: | 等高线向槽前散开的槽。 |
·长波梢: | 对流层中上层西风带中,波长约为5000 10000km的低槽。 |
·地形槽: | 由于地形动力作用在背风坡形成的低槽。 |
·西风槽: | 位于中纬度西风带中的低压槽。 |
·冷低压: | 中心温度低于四周的低压。 |
·暖低压: | 中心温度高于四周的低压。 |
·热低压: | 由于下垫面的加热作用而形成的低压。 |
·地形低压: | 由于地形作用而形成的低气压。 |
·切断低压: | 向低纬方向移动而脱离基本西风气流的冷低压。 |
·季风低压: | 发生在季风影响区域的一种低压系统,常专指西南季风盛行时孟加拉湾季风梢上发生
的中间尺度扰动。 |
·中低压: | 地面天气图上直径为20~200 k m 的低压区。 |
·东北低压: | 活动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低压。 |
·冰岛低压: | 常年出现在冰岛附近的强大低压。 |
·阿留申低压: | 冬半年出现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的强大低压。 |
·南海低压: | 夏半年出现在南海地区风力小于6 级的低压。 |
·气旋: | 北 (南) 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 时针旋转的闭合环流系统。 |
·气旋波: | 在温带气旋生成初期,冷暖气团的分界面因受扰而发生的波动。 |
·气旋族: | 在同一锋面上形成的一串气旋。 |
·锢囚气旋: | 与锢囚锋相伴出现的气旋。 |
·次生气旋: | 在气旋外围低梢中新生的气旋。 |
·江淮气旋: | 发生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锋面气旋。 |
·东海气旋: | 在东海海域生成或发展的锋面气旋。 |
·黄海气旋: | 在黄海海域生成或发展的气旋。 |
·黄河气旋: | 生成于河套及黄河下游地区的锋面气旋。
同 义 词 黄河低压 |
·温带气旋: | 在中纬度西风带锋区上形成的天气尺度气旋。 |
·副热带气旋: | 出现在副热带地区的气旋式环流系统。 |
·热带气旋: | 出现于热带地区的气旋式环流系统,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的统称。 |
·热带低压: | 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小于8 级的热带气旋。 |
·热带风暴: | 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为8~9 级的热带气旋。 |
·强热带风暴: | 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为10~11级的热带气旋。 |
·台风: | 发生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 |
·南海台风: | 形成于南中国海的台风。 |
·低涡: | 高空图上的气旋性涡旋。 |
·极涡: | 南、北极区附近对流层内闭合的大型冷性气旋。 |
·西南涡: | 形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气旋性涡旋。 |
·反气旋: | 北 (南) 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顺(逆) 时针旋转的闭合环流系统。 |
·切变线: | 呈气旋式旋转的两股方向不同的水平气流的分界线。 |
·江淮切变线: | 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低空切变线。 |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 由积云对流驱动的一种有组织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常出现在弱气压梯度和微风条件下。 |
·局地强风暴: | 在具有强垂直风切变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强大对流系统。 |
·超级单体风暴: | 具有特大垂直环流的单一强雷暴实体。 |
·多单体风暴: | 由多个较小的雷暴云单体组成的一种强大的雷暴复合体。 |
·热带辐合带: | 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 |
·东风波: | 热带地区低空信风和高空东风气流中自东向西移动的一种波状扰动。 |
·热带对流层高空梢: | 暖季发生于北太平洋中部和北大西洋中部热带地区对流层上部的低槽。 |
·天气过程: | 天气及其相应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
·寒潮: | 源于极地或副极地向中、低纬度地区侵袭且达到规定标准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 |
·连阴雨: | 接连几天甚至经月阴雨连绵、阳光寡照的寒冷天气。 |
·天气分析: | 根据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原理,对天气图和各种探测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 |
·天气图: | 依照规定填有各地同时间气象观测记录,能反映一定区域天气情况的特制地图。 |
·地面天气图: | 表示在地面上观测到的气象状况的天气图。 |
·等压面图: | 在规定等压面上绘有等高线、等温线和天气系统的天气图。 |
·传真天气图: | 利用传真方式传递的天气图。 |
·空间垂直剖面图: | 表示某一时刻沿某一特定水平基线上气象要素或气象变量空间分布的一种辅助天气
图。 |
·时间垂直剖面图: | 表示测站上空气象变量和天气系统随时间演变的一种辅助天气图。 |
·天气符号: | 用来表示天气现象、云状等和进行天气分析、预报时所用的专业符号。 |
·天气区: | 各种天气现象的分布区域。 |
·天气形势: | 天气图上温压场等配置的综合状况。 |
·气温场: | 气温的空间分布状况。 |
·气温梯度: | 垂直于等温线或等温面,由高温指向低温的一种矢量,其值为沿矢量方向单位距离上
的气温差。 |
·冷舌: | 冷空气朝暖空气方向明显伸展的狭长区。 |
·暖舌: | 暖空气朝冷空气方向明显伸展的狭长区。 |
·温度平流: | 由冷暖空气水平运动引起的某些地区温度变化的现象。 |
·逆温: |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
·湍流逆温: | 由湍流混合而引起的逆温。 |
·辐射逆温: | 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而引起的逆温。 |
·下沉逆温: | 由下沉运动的绝热增温而引起的逆温。 |
·锋面逆温: | 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而形成的逆温。 |
·气压场: | 气压的空间分布状况。 |
·鞍形气压场: | 两个高压(脊) 和两个低压(槽) 交错排列组成的马鞍形分布。 |
·变压场: | 气压变化值的空间分布状况。 |
·湿度场: | 湿度的空间分布状况。 |
·水汽平流: | 由于湿空气水平运动引起的某些地区湿度变化的现象。 |
·湿舌: | 湿空气朝干空气所在区域明显伸展的狭长区。 |
·干舌: | 干空气朝湿空气所在区域明显伸展的狭长区。 |
·逆湿: | 湿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
·锋面雾: | 发生在锋面附近的雾。 |
·福射雾: | 由于下垫面的辐射冷却,使空气中所含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 |
·平流雾: | 暖湿空气平移到较冷的下垫面上空时形成的雾。 |
·风场: | 风矢量的空间分布状况。 |
·特性层: | 大气层结特征有显著变化的层次。 |
·标准层: | 由国际协议确定的标准等压面的层次。 |
·降水量图: | 用等值线表示的某地区某时段内的降水量分布图。 |
·高空: | 依据单站测得的高空风资料,用风矢量形式填在极坐标上绘成的矢端连线图。 |
·流线图: | 以流线和等风速线形式表示某一时刻气流运动趋势的图。 |
·点聚图: | 用来表示一个或两个气象变量与某种天气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统计图解。 |
·等熵面图: | 熵或位温的等值面图。 |
·等压面: | 空间气压相等各点组成的面。 |
·标准等压面: | 高空分析中,国际上规定的一系列等压面层次。 |
·等压线: | 气压值相等各点的连线。 |
·等温线: | 温度值相等各点的连线。 |
·等高线: | 给定等压面上位势高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 |
·等风速线: | 风场中风速相等各点的连线。 |
·同风向线: | 风场中风向相同各点的连线。 |
·等变压线: | 地面图上某一给定时段内的气压变化值相等各点的连线。 |
·等变高线: | 等压面图上某一给定时段内的位势高度变化值相等各点的连线。 |
·等变温线: | 等压面图上某一给定时段内的温度变化值相等各点的连线。 |
·地形等压线: | 用来表征冷空气在山脉一侧堆积时形成的特殊气压场形式的等压线,常绘制成锯齿形。 |
·等露点线: | 露点值相等各点的连线。 |
·等厚度线: | 大气中两等压面间厚度值相等各点的连线。 |
·等距平线: | 在某一给定时段内,某气象变量距平值相等各点的连线。 |
·等湿度线: | 湿度值相等各点的连线。 |
·等雨量线: | 在某一给定时段内雨量相等各点的连线。 |
·梢线: | 低压梢中等位势高度线气旋性曲率最大各点的连线。 |
·脊线: | 高压脊中等位势高度线反气旋性曲率最大各点的连线。 |
·气温直减率: | 在铅直方向上,随髙度升高单位距离气温的降低值。 |
·绝热直减率: | 空气微团绝热上升过程中其单位距离的温度降低值。 |
·干绝热直减率: | 干空气的绝热直减率。 |
·湿绝热直减率: | 饱和湿空气的绝热直减率。 |
·气压倾向: | 某地某时段内(一般为3h,热带区为24h) 气压的变化特征及量值。 |
·气旋生成: | 气旋性环流发生或加强的过程。 |
·反气旋生成: | 反气旋性环流发生或加强的过程。 |
·气旋消散: | 气旋性环流减弱或消失的过程。 |
·反气旋消散: | 反气旋性环流减弱或消失的过程。 |
·低压加深: | 低压中心气压降低的过程。 |
·低压填塞: | 低压中心气压上升的过程。 |
·气压涌升: | 与雷暴、飑等强烈天气过境相伴出现的气压的突然变化。 |
·锋生函数: | 表征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非绝热变化诸因素对锋生作用的关系式。 |
·锋生: | 锋的生成或加强过程。 |
·锋消: | 锋的消失或减弱过程。 |
·入梅: | 梅雨季节的开始。 |
·出梅: | 梅雨季节的结束。 |
·热带气旋源地: | 经常发生热带气旋的海区。 |
·热带气旋路径: | 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其中心的轨迹。 |
·台风眼: | 台风范围内气压最低、无云或少云、静风或微风,四周为大范围云墙包围的核心部分。 |
·天气预报: | 依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某一区域未来
一定时段内的天气情况作出的预测。 |
·临近天气预报: | 对未来2 h 内的天气所作的预报。 |
·短时天气预报: | 对未来6 h 内的天气所作的预报。 |
·短期天气预报: | 对未来1 3 d 内的天气所作的预报。 |
·中期天气预报: | 对未来3 l O d 内的天气所作的预报。 |
·长期天气预报: | 对未来一个月或更长时段的天气所作的预报。 |
·超长期天气预报: | 对未来1 年以上冷暖、旱涝趋势的展望。 |
·补充天气预报: | 考虑当地地理环境及气象要素对天气的影响,对气象台站所发布的预报进行修正、补
充后作的当地预报。 |
·订正预报: | 在原定的预报时效内,对已发布的天气预报进行修正后的预报。 |
·大风警报: | 按中国气象部门的规定:对未来24 4 8 h 内瞬时风力达1 级 (14m/s) 或平均风力
达 6 级 (11m/s)以上的风发布的警报。 |
·寒潮警报: | 对未来某地区将遭受寒潮袭击时所发布的警报。 |
·台风警报: | 对未来4 8 h 内袭击本地或某一区域的台风发布的警报。 |
·台风紧急警报: | 对未来1 2 h 内袭击本地或某一区域的台风发布的警报。 |
·天气展望: | 对未来天气趋势的估计。 |
·确定性预报: | 预报结果是确定的、非概率性的预报。 |
·概率预报: | 用概率值表示预报量出现可能性大小的预报。 |
·经验预报方法: | 根据天气学原理,以预报员的经验和判断为主制作天气预报的一种方法。 |
·客观预报方法: | 消除预报员主观判断,应用动力学、热力学和统计学原理制作天气预报的一种方法。 |
·数理统计天气预报: | 根据统计学原理,应用回归和概率的方法所作的天气预报。 |
·人机结合天气预报: | 根据预报经验,对数值天气预报结果进行人工修正后的预报。 |
·完全预报: | 统计天气形势与预报量的同时关系建立预报方程,以数值预报结果作为预报因子代入
方程所作的天气预报。 |
·模式输出统计预报: | 根据数值预报的物理场与相应时段的气象要素场直接建立的统计关系,进行天气预报
的一种方法。 |
·统计—动力天气预报: | 运用统计与动力方法构造的预报模式所制作的天气预报。 |
·持续性预报: | 根据现有天气状况的持续性趋势所作的预报。 |
·单站天气预报: | 气象台站根据当地各气象要素变化情况作出的天气预报。 |
·延伸预报: | 采用某种方法使预报时效延长的一种预报。常指将短期预报延伸到10d左右。 |
·可预报性: | 利用一给定的观测网能够较准确地预报未来大气状况的程度,通常用一个时段表示。 |
·天气预报检验: | 应用统计学方法,将天气预报结果与实况进行比较和评定的过程。 |
·预报评分: | 根据规定对预报准确率进行评分的过程。 |
·预报准确率: | 用数值表示的预报量与实况的接近程度。 |
·气候: | 某地或某地区多年间大气的平均状况和变化特征及其它统计状态的总体,是天气的综
合表现。 |
·全球气候: | 整个地球的气候状况。 |
·理想气候: | 假定地球表面没有海陆差别和地形起伏,仅由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所形成的气候。 |
·太阳气候: | 不计大气影响,只考虑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而形成的地球上的假想气候。 |
·大气候: | 大区域、大洲、甚至更大范围的气候。 |
·气候型: | 气候分类中按气候要素划分的基本单元。 |
·大陆性气候: | 受大陆影响显著,以年、日气温振幅大,降水季节分布集中于夏半年,云雾较少,湿
度较低为特征的气候。 |
·海洋性气候: | 受海洋影响显著,以年、日气温振幅小,年、日最髙最低气温出现时间较迟,降水量
大,季节分配较均匀,云雾多,湿度高为特征的气候。 |
·季风气候: | 季风地区的气候. 其特征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异。如中国东南部冬季干冷,夏季湿热。 |
·地中海型气候: | 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为特征,是地中海沿岸最典型的气候。 |
·湿润气候: | 以空气湿润、降水丰沛为特征的气候。 |
·湿热气候: | 以空气炎热、降水丰沛为特征的气候。 |
·滨海气候: | 海岛和沿海陆地具有海陆风特征的气候。 |
·荒漠气候: | 地面主要为荒漠(包括流沙、石砾、戈壁滩等),大陆性很强很干燥的气候。 |
·草原气候: | 自然植被为草原的,荒漠气候与湿润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 |
·森林气候: | 森林覆盖地区气温变化和缓、湿度增大、风速减小的中气候和小气候。 |
·高原气候: | 高海拔高原所特有的,以降水量较小,昼夜气温差较大为特征的气候。 |
·高山气候: | 山区因高度起伏和地形复杂而形成的类型繁多、垂直地带性强的特殊气候。 |
·冰雪气候: | 月平均气温低于0℃终年冰雪复盖地区的气候。 |
·苔原气候: | 比永冻气候略暖,最暧月平均气温0 10℃,仅能生长苔藓、地衣之类植物的地区的
气候。 |
·永冻气候: | 气温终年在0℃以下,在柯本气候分类中最寒冷的一类气候。 |
·气候带: | 根据气候要素或气候因子带状性分布特征划分的纬向带。 |
·垂直气候带: | 高山地区从山麓至山顶间主要因高度差异形成的气候分带。 |
·天文气候带: | 根据太阳高度角、极圈、回归线划分的气候带。 |
·热带气候: | 低纬热带地区气温高,年变化不明显,但降水有干湿季节之分的气候。 |
·热带雨林气候: | 赤道南北常年高温、潮湿和多雨的气候。 |
·副热带气候: | 介于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 |
·温带气候: | 中纬度地区一年内各季节气温、降水变化较大,四季分明的气候。 |
·极地气候: | 极圈内终年寒冷,存在极夜或极昼现象的气候。 |
·副极地气候: | 纬度50°的纬圈与极圈之间,冬季长而冷、夏季短而凉的气候。
同 义 词 亚寒带气候 |
·区域气候: | 某一自然区域或行政区的气候。 |
·局地气候: | 某个特殊地理单元的气候。 |
·中气候: | 水平尺度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的自然区域(如谷地、森林、种植园等) 的气候。 |
·城市气候: | 在城市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局地气候。 |
·小气候: | 由于下垫面性质、人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近地层大气小范围(水平尺度几千
米到几十千米) 特殊气候。 |
·天气气候: | 用平均环流与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描述的气候。 |
·季节: | 按气温、降水量基本特征将一年划分成的2 4 个较长时段。我国中纬地区使用候平
均气温10℃、22℃来划分四季。 |
·雨季: | 降水比较集中的湿润多雨季节,主要指低纬地区每年重复发生很大雨量的时期。雨季
前后都有干燥时期出现。 |
·干季: | 热带和某些副热带地区一年中气温变化不明显的少雨季节。 |
·热季: | 低纬度地区按气温划分的气温较高季节。 |
·凉季: | 低纬度地区按气温划分的气温较低季节。 |
·过渡季节: | 冬夏之间交替的春季和秋季。 |
·二十四节气: | 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反映一年中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2 4 个时
段。 |
·七十二候: | 中国古代黄河流域中下游的物候历。以 5 d 为候,三候为气,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
二候。 |
·候: | 每月开始连续5d为一候,2 6 日至月底为每月的第六候。 |
·旬: | 每月开始连续2 候为一旬。 |
·自然天气季节: | 按各地区一年内的某一时段经常出现的天气划分的季节。 |
·梅雨: | 初夏江淮流域和日本在梅熟时期经常出现的一段阴沉多雨天气。 |
·气候分类: | 按气候特征、成因或自然景观等相应标准,将全球气候划分为若干类型。 |
·柯本气候分类: | 德国气候学家柯本(W.Koppen)创立的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参照自然植被分布状况
的气候分类。 |
·桑斯威特气候分类: | 美国气候学家桑斯威特(C.W.Thornthwaite)创立的以反映热量高低和水分多寡的
可能蒸散量为主要指标的气候分类。 |
·综合气候法: | 应用多种气象要素综合表示气候特征的一种方法。 |
·大陆度: | 某地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 |
·气候区划: | 为开发利用资源,合理布局,按一定指标对全球或某一地区的气候进行逐级区域划分。 |
·中国气候区划: | 为国民经济合理布局而作的中国气候逐级区域划分。 |
·专业气候区划: | 根据大气环境对某专业的定量影响指标,将一较大地区逐级划分成专业效能有明显差
异的若干区域。 |
·农业气候区划: | 为农作物合理布局、栽培而进行的气候逐级区域划分。 |
·军事气候区划: | 为在武器装备研制、作战等国防建设中开发利用军事气候资源而作的气候逐级区域划
分。 |
·气候地带性: | 气候带状分布的规律或现象。 |
·纬度地带性: | 按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划分的五个基本气候带(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
寒带、北寒带) 大致平行于纬圈的现象。 |
·垂直地带性: | 山区特别是低纬度山区,不同高度范围呈现不同气候型而形成带状分布的现象。 |
·气候分界: | 地理上相邻的不同气候类型间的分界。 |
·雪线: | 年固态降水量与消融量处于平衡的地带。一般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
·树线: | 在气候条件影响下,树木能否生长的分界线。 |
·最大降水平均高度: | 高山地区降水量随髙度变化,其最大降水量所在高度的平均值。 |
·气候要素: | 表征气候特征和状态的参量。一般指气象要素统计量。 |
·年平均气温: | 地面气温定时观测值的累年平均值。 |
·气温年较差: | 2 个日历月份的累年月平均气温的最大差值。 |
·气温日较差: | 气温在一昼夜内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
·日最高气温: | 地面气温的日最高值。 |
·日最低: | 地面气温的日最低值。 |
·地面高气温记录极值: | 正式记录中地面气温的最高值。
同 义 词 极端最高气温 |
·地面低气温记录极值: | 正式记录中地面气温的最低值。
同 义 词 极端最低气温 |
·年平均气压: | 本站气压定时观测值的累年平均值。 |
·年平均绝对湿度: | 地面绝对湿度定时观测值的累年平均值。 |
·年平均相对湿度: | 地面相对湿度定时观测值的累年平均值。 |
·年平均露点温度: | 地面露点温度定时观测值的累年平均值。 |
·年平均风速: | 一定风速平均时距(我国取2min)的地面风速定时观测值的累年平均值。 |
·最大风速: | 一定风速平均时距(我国取lOmin) 的风速在一定时段内的最大值。 |
·最大瞬时风速: | 风速平均时距很短(例如2s) 时测得的风速在一定时段内的最大值。
同 义 词 极大风速 |
·日最: | 一定风速平均时距(我国取lOmin) 的地面风速自记观测值的日最大值。 |
·日极大 风速: | 地面2s风速自记观测值的日最大值。 |
·大风日数: | 某地一定时期内日最大风速不小于17m/s的天数。 |
·信风: | 一年的一定时期应期出现的低层大气中从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带的广大区域盛行
的偏东风。又称贸易风。 |
·反信风: | 地面信风带之上与地面信风反向的高空偏西风,它是行星风系之一。 |
·季风: | 冬、夏盛行风风向相反或近乎相反的现象。 |
·行星季风: | 因行星风带季节性南北摆动,造成风带边缘地区风向季节性交替反向的现象。 |
·高空季风: | 为补偿低空海陆季风而在高空出现的季节性风向变化现象。 |
·高原季风: | 高原同它四周同高度大气间冬夏温度梯度方向相反而发生热力性环流随季节变化的现
象。 |
·东亚季风: | 在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区出现的季风之统称. 包括印度季风、南亚季风、中国季风、
日本季风等。 |
·季风指数: | 表示季风明显性和稳定性的定量数值。常以1 月和7 月地面盛行风的频数表示。 |
·季风中断: | 季风季节中出现持续2 d 以上中断盛行风的现象。 |
·季风低频振荡: | 季风区存在的一种周期为30 60d的准周期振荡,它对季风爆发起控制和激发作用。 |
·季风环流系统: | 与季风气流密切相关的各环流成员组成的系统。 |
·盛行风向: | 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出现频数最多的风向。 |
·合成风: | 一定时段或一定厚度的矢量合成的风。 |
·平均合成风: | 按分量求时间或铅直厚度平均,而后矢量合成的风。 |
·风玫瑰图: | 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频率或各风向平均风速的
统计图。 |
·平均年降水量: | 年降水量的累年平均值。
同 义 词 年平均雨量
7.2.35
雨日 rainy day
曰降水量大于某一规定的阈值的日子。我国规定该阈值为O.lmm。 |
·各级降水日数: | 一个时期日降水量大于等于各规定值的日数。 |
·雨型: | 月降水量在一年内的分布类型。 |
·雨影区: | 山脉背风坡的少雨地带。 |
·雨温比: | 表示干湿程度的一种指数。 |
·干期: | 无雨和少雨日持续日数达到一定标准的时期。 |
·积雪: | 观测点周围可见范围内一半以上的面积被雪覆盖的现象。 |
·积雪深度: | 开阔平坦地面上积雪层的铅直厚度。 |
·积雪密度: | 单位水平表面积上积雪的质量与积雪深度之比。 |
·雪压: | 积雪造成的压强。 |
·雪日: | 有降雪的日子。 |
·无霜期: | 一年中日最低地表温度大于0℃最长持续日数的累年平均值。 |
·准两年振荡: | 气候要素的以约两年为周期的变化。 |
·气候系统: | 决定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物理系统. 大的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冰雪圈、
岩石圈、生物圈中与气候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运动变化过程。 |
·全球气候系统: | 由大气、海洋、陆面、冰雪及生物圈构成的决定整个地球气候的系统。 |
·候温: | 候平均气温。 |
·气候观测: | 按地方时对气象要素进行的观测或对气候要素进行的估算。 |
·小气候观测: | 为揭示局部地区的小气候特点,在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地段上选择若干测点进行的短时
期气象观测。 |
·气候站: | 进行气候观测,并为国防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基层气象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组成
单元。 |
·物候观测: | 对动物、植物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受到影响的生长、发育及活动情况的观测。 |
·气候因子: | 形成气候或引起气候变化的基本因子。主要有辐射因子、环流因子、下垫面因子和人
类活动的影响四个方面。 |
·天文因子: | 明显影响气候特征的天文现象或参数。 |
·日照时数: | 气象台站用日照仪器测得的太阳光照时数。它相当于太阳直接辐射大于120w/m2的总
时数。
同 义 词 实际日照时间 |
·可照时间: | 一地在无云雾的透明大气中任一天的最大日照时间。
同 义 词 天文昼长 |
·日照百分率: | 一地实际日照时间与可照时间的比的百分数。 |
·天: | 某地从日出到日没的可照时间计算公式
|
·极夜: | 在地球极圈以内有可能使太阳2 4 h 均位于地平线以下,形成黑夜长达2 4 h 的特殊现
象。 |
·极昼: | 在地球极圈以内有可能使太阳2 4 h 均位于地平线以上,形成白昼长达2 4 h 的特殊现
象。 |
·太阳高度: | 太阳光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
·太阳高度查算图: | 根据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制成的列线图。 |
·辐射因子: | 明显影响气候的电磁辐射或辐射参数。 |
·辐射平衡: | 物体收入的辐射能通量与支出的辐射能通量之差。
同 义 词 辐射差额净辐射 |
·射出辐射: | 地球及大气系统向宇宙空间的总辐射。 |
·环流因子: | 明显影响气候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参数。 |
·热源: | 热力学系统中不断产生热量并向周围传送热量的部分或过程。 |
·热汇: | 热力学系统中不断从周围吸收热量并不断消耗热量的部分或过程。 |
·大气涛动: | 两个广大地区的气压升降呈反相关联系的振荡现象。如南方涛动是热带太平洋区和热
带印度洋区气压升降呈反相关联系的振荡现象。 |
·遥相关: | 一地的海温变化使大气环流中某成员的位置和强度产生持久的异常状态,通过行星波
动使之转到另一地区的大气环流成员的现象。 |
·气候锋: | 气团之间锋面出现频率最高的位置。 |
·寒极: | 全球年平均气温最低或冬季气温最低的区域。通常指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 |
·下垫面因子: | 明显影响气候特征的下垫面性质和参数。 |
·下垫面: | 位于大气层底部,在热量和水分交换过程中,能与大气层发生相互影响的表面。 |
·下垫面反射率: | 下垫面反射短波辐射与直接太阳辐射加天空漫射辐射之和的比。 |
·苔原: | 北半球能生长树木区北缘至永冻区之间仅生长苔藓的原野。 |
·雪原: | 永久积雪的原野。 |
·雪盖: | 雪覆盖的下垫面。 |
·冰川: | 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有大陆冰川、山岳冰川、高原冰川等。 |
·绿洲: | 荒漠之中因水源充足而农业发达的局部地区。 |
·荒漠: | 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 |
·土壤导热系数: | 土壤热量传导的物理特征量,其大小等于温度梯度1℃/cm,1s 内在1cm2面积上通
过厚度1cm均匀土层的热量。 |
·土壤热交换: | 地表面与下层土壤间的热量传导过程。 |
·土壤热通量: | 地表面与其下层土壤间,单位时间通过垂直于温度梯度的单位面积的热量。 |
·活动层: | 包括地表上下的一薄层空间。 |
·海拔: | 由平均海平面起算的地面或空中某处的高度.我国1956年规定,以青岛多年平均海
平面作为高程起算面。 |
·相对高度: | 任两个地点之间的绝对高度差。 |
·海气相互作用: | 海洋与大气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彼此适应的物理过程。主要有动量、热量、质
量的交换等。 |
·热岛效应: | 局部地区下垫面加热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多指城市因其特殊下垫面和人类活动,气温
比周围地区偏高的现象。 |
·气候改造: | 人为地改变气候因子以改变大气候的设想。 |
·人工小气候: | 人为地采取各种技术措施,控制或改变局地环境而形成的小气候。 |
·人工影响气候: | 人为地改变气候形成的控制因子,使某地区或全球的气候向所希望的方向转变的专题
研究和技术作业。 |
·人工气候室: | 人工调控气候环境、模拟特定气象条件的屋式装置或大型设备。 |
·室内气候: | 建筑物内的气候。 |
·室内温度: | 建筑物内的温度。 |
·室内气流速度: | 建筑物内空气流动的速度。 |
·月报表: | 按月编报存档的气象要素观测记录、统计值和该月天气气候概况的报表。 |
·年报表: | 在月报表基础上,逐年编报存档的气象要素统计值及该年天气气候概况的报表。 |
·气象年鉴: | 反映某一年度气象及有关部门气象业务、科研、教育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工作进展和气象灾情、极值等新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 |
·标准气候平均值: | 气象要素的30年平均值。近年来世界气象组织建议采用1960 1990年平均,以便
于比较。 |
·日变化: | 某地某要素的连续的2 4 h 分布。 |
·日较差: | 某地某要素一昼夜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
·年变化: | 某地某要素12个日历月份的月平均值的演变。 |
·年较差: | 某地某要素12个日历月份的月平均值的最大差值。 |
·变率: | 平均差与平均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
·距平: | 随机变量观测值与平均数的差。气象上指气象要素值与累年平均值的偏差。 |
·风险率: | 随机变量超出某一标准设计值的概率。 |
·保证率: | 随机变量不超过某一标准设计值的概率。 |
·预期暴露期: | 设计时预期的设备使用期限。 |
·再现期: | 随机过程的取值不小于或不大于某特定值(再现期值) 的事件出现一次的平均时间间
隔。 |
·极值: | 一定时间或空间范围内,要素的最高值、最低值,或是以一定风险率确定的气象要素
的临界值。 |
·年极值: | 一年内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
·时间风险率极值: | 在一定时间内,要素值不大于或不小于某一值的出现频率达一定百分率的该临界值。 |
·设计极值: | 气象上指按一定风险率确定的设计所依据的气象要素统计量。 |
·军用设备气候极值: | 以一定风险率制约军用设备的设计、试验、贮存和使用的气象要素的临界值。 |
·记录极值: | 一定时期内观测到的最高值或最低值。 |
·极差: | 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
·工作极值: | 以一定时间风险率保证设备正常工作的某要素的临界值。 |
·长期极值: | 相当长时间内仅出现一次的极值。 |
·承受极值: | 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再现风险率保证设备不发生不可逆损坏的某要素的临界值。 |
·单站极值: | 出现于某一测站的极值。 |
·区域极值: | 某一区域内单站极值的最高值或最低值。 |
·面积风险率极值: | 一定空间范围内,不大于或不小于某一值的极值所代表的面积与总面积之比达一定百
分率的该临界值。 |
·保证率极值: | 不小于或不大于某一值的概率恰等于给定的保证率的那个特定的值。 |
·极值分布: | 随机过程在一定间隔内的极值的出现概率随极值的变化。 |
·极值理论分布: | 产生极值的独立样本量n 趋于无穷大时,极值遵从的分布函数。 |
·极值渐近分布: | 从原始分布的独立样本中选出的极值,在该独立样本的样本量n 趋于无穷大时,遵从
的分布函数,称作n 有限时挑选的极值的渐近分布。 |
·适线法: | 用曲线拟合估计分布参数的方法。 |
·矩法: | 用样本矩代替总体矩估计分布参数的方法。 |
·最小二乘法: | 用样本残差平方和最小为准则,确定逼近函数的参数的方法。 |
·极大似然法: | 用样本似然函数达极大为准则,估计母体分布参数的方法。 |
·平滑: | 按邻近的空间或时间求算术平均、加权平均或滑动平均来滤除尺度更小的信息或干扰
的数据处理措施。 |
·滑动平均: | 对某一数据序列,用任一数据本身及前后儿个数据的平均值代替该数据的数据处理措
施。 |
·信度: | 某一统计参数出现在一定范围内的概率。又称“置信度”。 |
·时间序列: | 以时间为自变量的随机过程的值依时刻顺序排列的数列。 |
·时间: | 描述时间序列中任一时刻的值与前期变化的关系并用来预报未来时刻的值的过程。 |
·相关: | 随机变量间包括有随机成分的相依关系。 |
·相关系数: | 两个随机变量的协方差与标准差之积的比。 |
·相关关键区: | 空间分布的随机变量,各点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大的区域。 |
·偏相关: | 多维随机变量中,消除其它分量影响后的任两个分量间的相关。 |
·复相关: | 用一组随机变量逼近某个随机变量Y 时,Y 与其逼近值间的相关。 |
·自相关: | 一个时间序列中相隔m 项的随机量间的相关。 |
·交叉相关: | 两个时间序列的相隔m 项的随机量间的相关。 |
·谱: | 按固有顺序排列的一列特征量的值。 |
·功率谱: | 一个时间序列的各波动振幅的平方随频率的变化。 |
·协谱: | 交叉谱的实数部分,表示两个时间序列同相位时,各种频率波动成分的协方差对总协
方差的贡献。 |
·交叉谱: | 两个时间序列间的不同波动成份间的协方差随频率的变化。 |
·正交谱: | 交叉谱虚数部分的负值,表示两个时间序列位相差四分之一周期时各波动成份协方差
随频率的变化。 |
·同调谱: | 两个时间序列间的不同波动成份间的协方差模随频率的变化。 |
·位相差谱: | 交叉谱的幅角随频率的变化。 |
·最大熵谱: | 用有限阶自回归模型的系数表示的使谱熵为最大的谱密度。 |
·谱分析: | 将一个要素场或时间序列分解为不同波动成分的迭加的过程或求解总方差。 |
·谐波分析: | 将一个要素场或时间序列分解为不同简谐波动成分的迭加的过程。 |
·滤波: | 剔除某一波谱中某些波动成份的过程。 |
·高通滤波: | 保留某一波谱中高频成分,滤去其低频成分的过程。 |
·低通滤波: | 保留某一波谱中低频成分,滤去其高频成分的过程。 |
·带通滤波: | 保留某一波谱中一定频率范围内的成份,滤除比该范围高和低的波谱成份的过程。 |
·白噪声: | 母体各阶自相关系数都是零的时间序列。 |
·红噪声: | 母体自相关系数随阶数增大而单调减小的时间序列。 |
·气候变化与气候预测: | |
·气候变化: | 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动的统称。 |
·冰河期: | 地球上很多地方(尤其是大陆) 广泛有冰层发展的重要地质时期。全球平均气温可能
比现代低7 9℃。 |
·新生代近期大冰期late: | 出现于新生代的最近一次大冰期,以极地冰川和中高纬地区的山岳冰川的覆盖为主要
特征。 |
·亚冰期: | 在一次冰期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确定的时间尺度为105 106年的相对寒冷时期。 |
·小冰期: | 历史时期内气候相对较冷的时期,一般指公元1430~1850年间,全新世以来气温最
低的一段时期。 |
·间冰期: | 两次冰期之间的气候较为温暖的地质时期。冰期与间冰期时间尺度约106 108年。 |
·亚间冰期: | 两次亚冰期之间的相对温暖时期。时间尺度一般为105 106年。 |
·古气候: | 史前地质时期的气候。 |
·历史气候: | 人类文明出现后至仪器观测开始前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在中国可达五千年以上。 |
·气候适宜期: | 气候温和宜人的公元前5500~前 3000年间及公元900 1300年间的两段时期。 |
·气候振荡: | 时间尺度为几年的高频气候变化。 |
·气候振动: | 具有在连续极大极小值间渐进而平滑变化特点的气候变化。 |
·气候波动: | 时间尺度为几十年至万年的自然气候变化。 |
·气候重建: | 根据冰岩心、树木年轮、孢粉、纹泥、珊瑚及史料等代用资料建立古气候序列的过程。 |
·气候变率: | 反映气候要素变化的大小的量,可用该要素的均方差或平均绝对偏差等指标来表示。
一般指年际变化。 |
·气候恶化: | 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造成的气候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方向的变化。 |
·荒漠化: | 由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或两者共同作用所引起的荒漠环境向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延伸或
侵入的过程。 |
·气候异常: | 达到一定量级(如 1.3个标准差) 的距平。 |
·气候趋势: | 气候长年变化的倾向。在有记录时期中具有平滑单调上升或下降特点的气候变化。 |
·气候志: | 用图、表、文字记载、描述和分析某一特定地区、专业或专题的气候及影响的书册。 |
·军事气候志: | 用图、表、文字记载、描述和分析某地气候特征及其与军事活动关系的书册。 |
·航空气候志: | 用图、表、文字记载、描述和分析机场、基地、地区和航线上与飞行有关的气候特征
及其影响的书册。 |
·气候预测: | 对气候状况所做的一月以上的预测(第一类气候预测);或用气候模式对边界条件、温
室气体改变引起的气候变化所做的预测(平衡气候预测或第二类气候预测)。 |
·气候噪声: | 对气候状态未能造成影响的短期天气过程和其它扰动。 |
·气候展望: | 时效在一年以上的对某区域未来气候的预报。 |
·气候诊断: | 根据气候监测结果,对气候变化、气候异常的特点及成因进行的分析。 |
·气候图: | 表示气候特征及气候要素的变化、分布、相互比较、相互影响、形成原因等的图示。 |
·气候图集: | 系统地表征气候特征的图册。 |
·气候概率: | 表示某气候要素在一定取值范围内出现的可能性。 |
·水分循环: | 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气流输送、降水和径流,在海洋、陆地、大气间往返运动变化
的过程。 |
·气候改良: | 人为地改善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气候环境的某些措施或过程。 |
·温室效应: | 透过短波辐射而阻挡长波辐射的覆盖物,使覆盖范围增温保暖的作用。 |
·厄: | 一些年份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的秘鲁洋流水温异常升高,引起低纬大气环流乃至全
球气候出现明显短期振动的现象。 |
·厄尔尼诺年: | 厄尔尼诺效应出现的年份。 |
·倒春寒: | 春季气温回升后遇冷空气入侵而出现的持续低温阴雨天气。 |
·大气 环 流 实 验 模 拟: | 用实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逼近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或揭示变化规律的过程。 |
·气候模拟: | 用实验模型或数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逼近真实的气候形成和变化或揭示变化规律的过
程。 |
·气候数值模拟: | 数值求解描述气候演变的数学物理方程组,在一定程度上逼近真实的气候变化或揭示
变化规律的过程。 |
·气候模式: | 气候概念模式和气候数值模式的统称。 |
·气候概念模式: | 表示气候状态主要特征的简明图象或文字表述。 |
·一圈环流: | 一种古典的大气环境模式,低纬上升并在高空沿经圈流向极区,然后下沉并在低空沿
经圈流向低纬的一种假想环流。 |
·三圈环流: | 由能量平衡决定的、平均经圈环流在高低纬为两个正环流、中纬为一个逆环流的简单
大气环流模式。 |
·气候数值模式: | 描述气候变化的封闭方程组及其数值求解方案。 |
·正热模式: | 采用准地转近似并假定热成风随髙度不变的数值模式。 |
·大气环流模式: | 描述全球大气较大时空尺度的运动的封闭方程组及其数值求解方案。 |
·统计动力模式: | 含有随机动力方程或随机项的气候数值模式。 |
·能量平衡模式: | 依据气候系统能量平衡方程所建立的气候数值模式。 |
·模式气候: | 一定的数值模式描述的对实际大气经过各种简化后的模式大气具有的气候。 |
·气候反馈机制: | 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反过来影响该因子的变化的机制。 |
·水汽 — — 大 气 保 温 效 应 反 馈: | 一定条件下大气中水汽增加,加强了大气保温效应,大气保温效应的增强又反过来促
使大气水汽的增加;另一种条件下,大气中水汽的增加,使热带雨云大量反射阳光,气温
降低,减少大气的水汽含量。 |
·极冰--反射率反馈: | 极冰扩展,全球反射率增大;反射率增大,气温下降,极冰又扩展;这样一种因果相
互影响的作用。 |
·气候监测: | 用现代化技术对气候系统进行的综合观测。 |
·气候敏感性实验: | 研究气候对边界条件响应的敏感程度的气候模拟。 |
·气候资源: | 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 |
·气候效应: | 气候环境条件造成的影响和变化。 |
·气候评价: | 对气候、气候异常和气候变化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影响作的定性定量评估。 |
·气候训练: | 为适应新的气候环境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
·气候适应: | 生物通过自身调节或发展成具有新的生物学特性的品种来适合气候环境的变化的过
程。 |
·气候驯化: | 动植物对新的气候环境条件的适应过程。 |
·医疗气候: | 医疗与气候的相互关系. 如与疾病治疗、康复疗养密切相关的气候分析、资源利用、
灾害防治、人工影响气候及气候对医疗的影响。 |
·高山病: | 高山缺氧所致的一时性病症。 |
·气象病: | 由天气或气候原因所造成的疾病的统称。 |
·人体最大蒸发散热量: | 因蒸发引起的人体每小时最大散热量,它是风速、水汽压和衣着指数的函数。 |
·皮肤潮湿度: | 排汗造成的皮肤潮湿等级,或汗液覆盖的皮肤蒸发面积与皮肤总面积之比。 |
·排汗机制: | 人体产生的热量多于无汗蒸发和干热交换消耗的总热量时,为消耗剩余热量而排汗的
作用。 |
·人体干热交换散热量: | 因对流和辐射引起的人体每小时散热量。 |
·无汗蒸发: | 肺部和皮肤水分因呼吸和环境水汽压未饱和而发生的蒸发。 |
·热触觉: | 接触冷暖物体时人体神经末稍引起的寒热感觉程度。 |
·舒适区: | 在室内进行脑、体力活动时,多数人觉得舒适的温、湿、风条件范围,它随季节、气
候区不同而异。 |
·不适指数: | 表征人体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综合影响不舒适感觉的程度。 |
·感觉温度: | 在气温、湿度和风速综合作用下,人体所感觉的冷暖程度。 |
·舒适温度: | 一定湿度和风速下,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 |
·风寒指数: | 气温小于15℃时表征人体失热量与风速、气温关系的综合指标。 |
·衣着指数: | 衣着保暖程度的指标。 |
·工业气候: | 工业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如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分析、资源利用、灾害防治、
人工影响气候及气候对工业的影响。 |
·建筑气候: | 建筑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如与建筑密切相关的气候分析、资源利用、灾害防治、人工
影响气候及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
·采暖温度: | 累年日平均气温不超过5℃的日数不少于90d这样一个统计指标。 |
·度日: | 以一定时期内,气温高(或低) 于某一标准值之差的时间积分表示的气候学量。 |
·冷却度日: | 一定时期内,用日平均气温高于标准温度(如 25℃ )的数值之和表示的空调致冷所需
的能量消耗的度量。 |
·采暖度日: | — 定时期内,用日平均气温低于基准温度(如 17℃ )的数值之和表示的燃料消耗的度
量 。 |
·最大设计风速: | 建筑物或设备设计中所规定的若干年一遇的lOmin平均最大风速。 |
·风压: | 风对垂直于风向的单位面积的压力。 |
·平均稳定风压: | 多年平均最大风速作用于垂直于风向的单位表面上的压力。 |
·最大风压: | 多年一遇的最大风速与障碍物顺风尺寸确定的阵风作用于垂直风向的单位表面上的压
力。 |
·风振: | 吹风时背风侧产生的卡曼涡旋,使障碍物在垂直于风的方向上发生振动的现象,它往
往使障碍物发生破坏。 |
·风障: | 设在苗圃的上风方起防风保温作用的屏障。 |
·破坏风速: | 超过建筑物或设备最大设计风速的风速。 |
·风阻影响: | 由于风障的防风保温效应使风障内形成的特有的小尺度气候。 |
·风能: | 空气流动产生的动能。 |
·有效风能: | 根据风力机能正常工作的风速计算的风能。 |
·风能储量: | 全球或某一区域内大气中的总风能。 |
·风能密度: |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风速的单位截面积的风能。 |
·风能潜力: | 风能密度与利用时数的乘积。 |
·风能资源: | 可供人类利用的风能。 |
·风能玫瑰: | 用极坐标图表示某地某一时段内各方向风能分布的统计图。 |
·风能区划: | 根据风能分布特征所作的风能分区。 |
·农业气候: | 农业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如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分析、资源利用、灾害防治、
人工影响气候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等。 |
·积温: | 一定时期内,日 平 均 气 温 (℃总)和的。 |
·有效积温: | 一定时期内,日平均气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并扣除高于生物学上限温度的
部分) 的总和。 |
·活动积温: | 一定时期内,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总和。 |
·军事气候: | 军事行动、武器装备与气候环境的相互关系。如与军事密切相关的气候分析、资源利
用、灾害防治、人工影响气候及气候对军事的影响等。 |
·军事气候指标: | 反映军事行动、武器装备与气候环境相互关系的气象要素统计量或其它特征值。 |
·军事气候资源: | 可开发利用的对军事行动、武器装备有明显影响的气候环境。 |
·军事气候手册: | 便于指挥员或气象人员查考的以军事气候知识和资料为主的工具书。 |
·军事气候图集: | 与军事行动、武器装备有关的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或相互关系的图表集。 |
·气象雷达方程: | 雷达接收到的回波功率与雷达参数、 目标距离、云和降水散射及衰减特性等之间的关
系式. 是利用雷达测量降水强度和云中含水量的基础。
同义词雷达气象方程 |
·雷达反射率: | 单位体积中粒子后向散射截面的总和。 |
·雷达最大作用距离: | 雷达显示器上刚好能从接收机的噪声背景中将物标信号区分开来的距离。 |
·雷达最小作用距离: | 雷达能够探测到物标的最近距离。 |
·雷达距离分辨力: | 雷达显示器上分辨同方位上两个相近物标的能力 |
·雷达方位分辨力: | 雷达显示器上分辨等距离的两个相近物标的能力。 |
·雷达灵敏度: | 雷达接收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通常用最小可测功率或噪声系数表示。 |
·雷达反射率因子: | 在满足瑞利散射条件下,雷达波照射的单位体积中各种大小球形粒子直径六次方的总
和。是表征降水目标物回波强度的物理量。 |
·雷达脉冲功率: | 雷达发射机发射脉冲的峰值功率。是发射机在高频脉冲持续时间内输出的功率。 |
·散射截面: | 在入射电磁波的照射下,大气中粒子散射总功率与入射能流密度的比值。即对应于单
位入射能流密度,粒子的散射功率。 |
·吸收截面: | 大气中粒子从入射电磁波中吸收的总功率和入射能流密度的比值。即粒子从单位入射
能流密度中吸收的功率。 |
·总衰减截面: | 大气中粒子吸收截面和散射截面的和。 |
·衰减系数: | 由衰减作用引起的功率损失和入射波功率通量密度的比值。 |
·雷达波束宽度: | 雷达天线方向图半功率点之间波束的张角。 |
·雷达脉冲重复频率: | 雷达发射机每秒钟产生高频脉冲的次数。 |
·雷达脉冲宽度: | 雷达产生和发射脉冲的短暂时间。脉冲宽度的宽窄影响雷达的最小探测距离和距离分
辨能力。 |
·多普勒速度: | 利用多普勒效应产生的波源频率变化测得波源相对仪器的径向速度。 |
·多普勒频移: | 因多普勒效应引起的波源和观测者之间相对频率变化。 |
·地球曲率补偿: | 雷达测高时,由于大气折射,地球球面对测高引起的误差所进行的订正。 |
·回波强度距离订正: | 为消除距离对回波强度的影响,对回波强度进行的距离归一化处理。 |
·回波特征: | 回波的空间尺度、结构、形状及其演变等的总称。 |
·回波分析: | 根据回波特征对降水回波等所进行的区分,进而就其所对应的降水性质、伴随出现的
天气现象和天气系统等所作的判断。 |
·回波高度: | 回波顶部所达到的高度。 |
·回波厚度: | 降水云体回波顶、底部所在高度之差。 |
·等回波线: | 回波强度的等值线。 |
·天气回波: | 反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的回波。 |
·云回波: | 云中水成物对电磁波的散射在雷达显示器上呈现的回波。 |
·降水回波: | 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被降水粒子散射,并在雷达显示器上显示的回波。 |
·超折射回波: | 当低层大气中出现逆温或湿度随高度迅速减小时,雷达近水平发射的电磁波的传播路
径向地面弯曲,使平常探测不到的地面目标在雷达显示器上显示的回波。 |
·海浪回波: | 有波浪的海面及其浪花对电磁波的反射所造成的回波。根据其强弱和范围大小,可估
计海面风力的等级。 |
·地物回波: | 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在雷达显示器上呈现的回波。其分布特征与地形、地物的分布一
致。 |
·钩状回波: | 在积雨云下部呈钩状的回波。是可能出现龙卷的回波标志。 |
·片状回波: | 层状云连续性降水的回波. 其范围较大,分布成片,内部结构较均匀,呈弥散状,回
波边缘轮廓模糊。 |
·块状回波: | 局地对流降水的回波。水平尺度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其结构密实,边界清楚,回波
较强,常成带、成群地出现,是夏半年常见的降水回波。 |
·絮状回波: | 层状云稳定性降水和对流性降水混合时,在大范围片状回波中,夹有较强块状回波,
而形成如同棉絮状的回波。是连阴雨出现的征兆。 |
·涡旋状回波: | 降水回波中单体呈涡旋状排列或纹理呈涡旋状结构的回波。 |
·带状回波: | 由多个对流回波单体相连排列成带状的回波。 |
·回波复合体: | 具有对流性降水和层状云降水的混合云降水在雷达显示器上呈现的回波。 |
·回波单体: | 对流回波或块状回波的最小单元,习惯上将雷达平面位置显示器上的一块对流降水回
波称为“回波单体”。 |
·超级单体: | 空间尺度和强度都特别大的对流回波单体。在其垂直剖面结构中常有弱回波穹窿、回波墙等特征。 |
·螺旋雨带回波: | 台风或热带风暴区呈螺旋形的降水回波。 |
·高悬回波: | 超级单体雹云雷达回波垂直结构中,雹云前进方向左前侧从上往下悬垂的回波。 |
·零度层亮带: | 在 O℃层以下约2 0 0 300m的高度上,由于冰晶、雪花的溶化,引起反射的增大而
形成的雷达回波亮带。 |
·回波墙: | 在雹云雷达回波垂直剖面结构中,强回波区和其前方无回波区之间回波强度梯度很大
的过渡区,可从低空一直延伸到约7 8km的高度。 |
·回波穹窿: | 超级单体雹云右前方的无回波区或弱回波区。 |
·回波综合图: | 天气雷达组网观测中,将多部雷达观测到的回波分布拼合在一起,并对回波的特征等
加以标注而形成的一种辅助天气图。 |
·星下点: | 卫星与地心连线在地球参考椭球面上的交点。 |
·运行轨道: | 卫星绕地球运行时其质心运动的轨迹。简称轨道。 |
·轨道要素: | 描述卫星运行轨道的运动状态所需要的一组独立参数。通常取为半长轴、偏心率、轨
道倾角、近地点幅角、升交点赤径和过近地点时刻等。 |
·轨道倾角: | 轨道平面正法向和地球北天极之间的夹角。简称倾角。 |
·近地点: | 椭圆轨道上距离地心最近的一点。 |
·升交点: | 卫星从南半球向北半球运动时,穿过赤道的那一点。 |
·升交点赤径: | 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中,春分点到升交点的地心张角。从春分点向东度量。 |
·过近地点时刻: | 卫星通过近地点的时刻。 |
·远地点: | 椭圆轨道上距离地心最远的一点。 |
·降交点: | 卫星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运动时,穿过赤道的那一点。 |
·卫星轨道周期: | 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一圈所需的时间。 |
·星下点轨迹: | 卫星运动和地球自转,使星下点在地面上移动形成的轨迹。 |
·地球同步轨道: | 卫星轨道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 4 秒) 约相同的顺行轨道。 |
·地球静止轨道: | 卫星轨道倾角和偏心率接近于零的地球同步轨道。简称静止轨道。 |
·太阳同步轨道: | 卫星轨道平面东进角速度和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平均角速度相等的轨道。 |
·极地轨道: | 卫星轨道倾角等于90°的轨道。简称极轨道。 |
·姿态控制: | 把卫星姿态调整到和保持在预定姿态的控制技术,包括姿态稳定和姿态机动。 |
·卫星姿态: | 与卫星固联的特定轴相对于某个给定目标或某个参考坐标系的方位。 |
·卫星遥测: | 在地面获取卫星工作状态和环境等参数的测量技术。 |
·卫星遥感: | 利用卫星作为遥感平台,对地球进行的遥感。 |
·星载遥感器: | 卫星上用于探测地球表层、大气层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的仪器。主要有星载可见光、
红外、微波以及多谱段遥感器等。 |
·扫描辐射仪: | 借助于旋转反射镜对空间和地面进行扫描以获取可见光或红外辐射资料的遥感器。 |
·多光谱扫描仪: | 利用多个光谱波段的敏感元件同时对目标扫描成象的遥感器。 |
·垂直温度廓线辐射仪: | 气象卫星上用以测量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一种滤光片式光谱仪。 |
·微波辐射计: | 被动测量微波辐射能量的一种遥感器。 |
·地面覆盖范围: | 星载遥感器观测的地域范围。 |
·覆盖周期: | 卫星遥感图像或观测的地域完全覆盖全球或指定地域所需的时间。 |
·空间分辨率: | 遥感图像上能分辨的最小地物的大小。 |
·数据收集平台: | 采集和处理环境参数,并向卫星发送这些数据或兼有接收卫星询问信息的地面装置。 |
·遥感图像处理: | 对遥感图象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象整饰、投影变换、镶嵌、特征提取、分类
和各种专题处理等的方法。 |
·畸变校正: | 对由于大气效应和星地相对位置等原因而引起的卫星探测资料失真现象所进行的物理
性和几何性订正。 |
·临边扫描法: | 卫星携带的探测器对地球边缘扫描,通过接收与地球地平相切方向上大气气体发射的
辐射而进行遥感的一种方法。 |
·临边反演: | 根据临边扫描法获得的探测资料求取高层大气参数的一种方法。 |
·掩星法: | 气象卫星上利用可见光、紫外线等波段测量日落(或日出) 点附近上空臭氧及其他高
层大气气体垂直分布的一种方法。 |
·紫外辐射后向散射法: | 由气象卫星测量大气后向散射的太阳紫外辐射强度来推算臭氧分布的一种方法。 |
·温度反演: | 利用气象卫星或其他遥感方法探测的资料,由辐射传输方程逆求出大气中温度廓线的
方法。 |
·湿度反演: | 利用气象卫星或其他遥感方法探测的资料,由辐射传输方程逆求出大气中湿度廓线的
方法。 |
·水汽反演: | 利用气象卫星或其他遥感方法探测的资料,由辐射传输方程逆求出大气中水汽含量或
分布的方法。 |
·卫星云图: | 由气象卫星自上而下观测并发送到地面上,能显示天空云况和地表特征的图像。 |
·可见光云图: | 由星载遥感器可见光通道感应并发送到地面上能显示天空云况和地表特征的图像。 |
·红外云图: | 由星载遥感器红外通道感应并发送到地面上能显示天空云况和地表特征的图像。 |
·云分析图: | 用统一规定的符号来表示云的特征,将其标记在卫星云图上云的相应部分,并用线条
将不同特征的云区分开的一种气象资料。 |
·镶拼图: | 对气象卫星发送的各相邻地区的云图经镶合拼联所形成全球或较大范围的一种卫星云
图资料。 |
·自动图像传输: | 气象卫星在运行时将云图信号实时自动发送至地面接收站的过程。地面站接收到云图
信号后,经放大、解调,送往图像传真机便可得到实时云图。 |
·数字化云图: | 用代表不同等级的数字或数字段依次代替模拟信号不同灰度的卫星云图。 |
·微波图像: | 由微波遥感装置探测地球一大气系统而形成的图像。 |
·增强云图: | 对某些图像特征经过灰度变换后以获取更多信息的一种卫星云图。 |
·假彩色云图: | 将儿个波段(通道)的图像分别以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经合成后得到的一种彩色云图。 |
·伪彩色云图: | 将一个波段(通道)的图像上几个灰度等级范围分别赋以不同颜色而得到的一种彩色
云图。 |
·全景圆盘云图: | 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对地球大气拍摄的圆盘形全景云图。 |
·分区云图: | 将云图分割成若干个部分而形成的区域性云图。 |
·云系: | 伴随天气系统出现,具有一定形式并持续一段时间的云所组成的系列。 |
·云街: | 与气流近于平行排列的积云线或积云带。 |
·云线: | 云带宽度小于一个纬距的带状云系。由许多更小的云单体排列而成。 |
·涡旋云系: | 由一条或几条云带以螺旋状向一个共同的中心旋入的云系。通常与大气中不同尺度的
气旋性涡旋如气旋、台风和低涡等相联系。 |
·带状云系: | 卫星云图上,主要表现为连续条带状分布的云系。具有明显的长轴,其长与宽之比至
少为4 比 1 , 且宽度大于1 个纬距。 |
·逗点云系: | 由一个涡旋状云系和一条带状云系组成并呈逗点状的一种云系。常出现在高空梢前部,
水平尺度在5 10个纬距之间。 |
·开口型细胞状云: | 中间无云或少云,四周有云,云型呈指环状或“U ”字型的细胞状云体。 |
·封闭型细胞状云: | 中间有云,四周少云或无云,边缘不规则的球形细胞状云体。 |
·螺旋云带: | 具有清晰的螺旋状结构和明显涡旋中心的一类涡旋云系。 |
·季风云团: | 发生在季风区(主要在热带印度洋、南亚和东南亚) 活跃的西南季风中的大面积云区。 |
·热带云团: | 热带地区由大量对流云所组成的直径在4 10个纬距范围内的云体。 |
·飑线云: | 在雷暴云系中,由若干相互连接或合并的积雨云团或单体组成的狭长云带。 |
·盾状云: | 大范围盾状的卷云区。多出现在高空槽前。 |
·急流云系: | 在高空西风急流附近出现的主要由卷云组成并呈盾状、带状或线状的云系。 |
·热带辐合带云系: | 位于热带辐合带,其走向大体与纬圈平行的云带。该云带上经常有扰动出现,每个扰
动往往与一片稠密的积雨云区相对应。 |
·卫星云迹风: | 根据卫星观测某些云的移迹资料,利用间接推算方法求出的大气风场。 |
·日照亮斑: | 由于阳光照射平静水面而在卫星云图上形成的白色区域。 |
·温度廓线: | 大气中温度随高度分布的曲线。 |
·水汽廓线: | 大气中水汽含量随高度分布的曲线。 |
·气象观测: | 借助仪器或目力对气象要素和大气中发生的各种天气现象进行的观察和测定。 |
·地面气象观测: | 在地面上借助仪器或目力对地面和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及空中天气现象进行的观察和测
定。 |
·高空气象观测: | 借助仪器对自由大气中各高度气象状况进行的观察和测定。 |
·天气观测: | 为提供天气分析和预报所需的气象情报,在天气观测时间进行的气象观测。 |
·天气观测时间: | 为使全球气象观测站能同时进行气象观测,由国际协定所决定的时间。 |
·基本天气观测: | 由指定测站所组成的观测网在世界(协调) 时 00、06、12、1 8 时所进行的天气观测。 |
·辅助天气观测: | 由指定测站在世界(协调) 时 03、09、15、2 1 时所进行的天气观测。 |
·补充观测: | 在规定时刻以外,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而增加的气象观测。 |
·空基观测: | 在空间观测平台(如空间站、气象卫星等) 上进行的气象观测。 |
·地基观测: | 在地面观测平台上进行的气象观测 |
·探测: | 用气球、飞机、风筝、滑翔机、火箭等携带仪器对一个或几个高空气象要素的测定。 |
·大气遥感: | 利用电磁波等间接感应远处大气现象、运动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论和技术。 |
·气象观测场: | 安装气象仪器进行地面气象观测的场地。 |
·百叶箱: | 用于保护气温、湿度等观测仪器免受辐射、强风、雨、雪等影响,同时又能适当通风
的白色百叶式箱体。 |
·标准观测时间: | 按世界气象组织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气象观测的时间。 |
·静态测量: | 测量期间其值可认为是恒定的量的测量。 |
·动态测量: | 为确定量的瞬时值及(或) 其随时间变化的量所进行的测量。 |
·测量范围: | 使计量器具的误差处于允许极限内的一组被测量值的范围。 |
·绝对误差: |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约定) 真值之差。 |
·相对误差: | 测量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约定) 真值之比。 |
·随机误差: | 在同一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
·系统误差: | 在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
·检定: | 为评定仪器的测量性能,确定其是否符合法定要求所进行的全部工作。 |
·测量准确度: | 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约定) 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
·测量精密度: | 表示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 简称精度。 |
·测量不确定度: | 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量值范围的评定。 |
·灵敏度: | 计量仪器的响应变化除以相应的激励变化。 |
·温度表: | 测量温度的仪表。 |
·标准温度表: | 根据计量等级,作为测温标准传递的温度表。 |
·液体温度表: | 利用液体相对于其容器的温度膨胀率的差异来测量温度的温度表。 |
·水银温度表: | 用水银作测温质的液体温度表。 |
·酒精温度表: | 用酒精作测温质的液体温度表。 |
·最高温度表: | 测量给定时段(例如在一天内) 所达到的最高温度的温度表。 |
·最低温度表: | 测量给定时段(例如在一天内) 所达到的最低温度的温度表。 |
·手摇温度表: | 带有手摇装置可以确保感温元件通风良好的温度表。 |
·双金属片温度表: | 用双金属片作感温元件的温度表。 |
·电测温度表: | 利用某些物质的电学性质是温度函数的原理而制成的温度表。 |
·电阻温度表: | 根据导体或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理所制成的电测温度表。 |
·声学温度表: | 根据声速是温度函数的原理而制成的温度表。 |
·石英温度表: | 利用石英晶体谐振器的谐振频率为温度函数的原理而制成的温度表。 |
·温度计: | 能自动连续记录温度随时间变化的仪器。 |
·双金属片温度计: | 以双金属片为感温元件的温度计。 |
·地温表: | 测量不同深度土壤(包括地表) 温度的仪表。 |
·地面温度表: | 测量地表面温度的温度表。 |
·干球温度表: | 在干湿表的两支温度表中,感温泡裸露且能标示气温的温度表。 |
·湿球温度表: | 在干湿表的两支温度表中,感温泡包有一层浸透纯水或已结冰纱布的温度表。 |
·干湿表: | 由一支干球温度表和一支湿球温度表组成,用来测量空气湿度的仪表。 |
·手摇干湿表: | 带有手摇装置可确保敏感元件通风良好的干湿表。 |
·通风干湿表: | 用人工通风方法测量空气湿度的干湿表。 |
·阿斯曼干湿表: | 以发明人阿斯曼命名的有机械通风装置的一种干湿表。 |
·湿度表: | 测量空气湿度的仪表。 |
·露点湿度表: | 根据观测人工冷却表面首次出现露瞬间的温度以确定露点的原理而制成的湿度表。 |
·毛发湿度表: | 以毛发为感湿元件的湿度表。 |
·湿度计: | 能自动连续记录空气湿度随时间变化的仪器。 |
·毛发湿度计: | 以毛发为感湿元件的湿度计。 |
·微波测湿仪: | 利用湿度改变微波折射率的原理,测量微波空腔的谐振频率或在空气中的衰减程度,
得出空气中水汽含量而进行测湿的仪器。 |
·红外湿度表: | 通过测量红外辐射在一段空气路径中的被吸收量得出水汽含量而进行测湿的仪表。 |
·紫外湿度表: | 通过测量紫外辐射在一段空气路径中的被吸收量得出水汽含量而进行测湿的仪表。 |
·莱曼——阿尔法湿度表: | 利用水汽吸收莱曼一一阿尔法线(波 长 为 0.1216μ m ) 原理测定空气中水汽密度的
仪表。主要应用在飞机上,也可用于探空仪等。 |
·气压表: | 测量大气压力的仪表。 |
·水银气压表: | 利用水银柱重力与大气压力相平衡的原理来测量大气压力的仪表。 |
·定槽水银气压表: | 观测时可利用补偿标尺,而不需调整水银梢内水银面高度的水银气压表。 |
·动梢水银气压表: | 读数前应将水银梢中水银面调整到与标尺零点(即象牙针尖)相符高度的水银气压表。 |
·标准气压表: | 经过精密校准,具有较高准确度,作为国内或国际其它气压表对比校准用的水银气压
表。 |
·空盒气压表: | 由一个或儿个金属膜盒作感压元件而组成的气压表。 |
·振筒式气压表: | 以振筒为感压元件的气压表。 |
·气压计: | 能自动连续记录气压随时间变化的仪器。 |
·空盒气压计: | 以金属膜盒为感压元件的气压计。 |
·微压计: | 能测量并记录气压随时间极其微小变化的灵敏气压计。 |
·风向标: | 指示风的来向的一种装置。 |
·风杯: | 呈锥状或半球状用于感应风速的空杯。 |
·风速表: | 测量风速或同时测量风速和风向的仪表。 |
·压板风速表: | 悬挂在水平轴上的金属板,在风作用下,根据其偏离垂直方向的倾角是风速函数的原
理制成的风速表。 |
·风杯风速表: | 以风杯回转器为风速感应器的风速表。 |
·叶轮式风速表: | 以围绕水平轴旋转的叶轮为风速感应器的风速表。 |
·手持风速表: | 由观测人员用手举着进行观测的轻便风速表。 |
·离子流风速表: | 根据离子流在风作用下发生偏离,其偏离量与风速成正比的原理而制成的风速表。 |
·风速计: | 能自动连续记录风速随时间变化的仪器。 |
·电接风向风速计: | 利用测风敏感元件使接触簧片接通或断开以测量和记录风向风速的仪器。 |
·螺旋奖风向风速计: | 由螺旋桨风速感应器、带有垂直尾翼的流线形机体的风向感应器和记录器组成,能同
时测量和记录风向和风速的仪器。 |
·测风经纬仪: | 用来追踪升空的气球,测量其仰角和方位角,以确定高空风向和风速的经纬仪。 |
·无线电经纬仪: | 测量随气球升空的无线电发射机的仰角和方位角,以确定高空风向和风速的电子经纬
仪。 |
·高空风计算尺: | 根据气象气球的观测结果,来计算髙空风的特种计算尺。 |
·测风绘图板: | 用来点绘气象气球运动轨迹的水平投影,以量取高空水平风向、风速的气象专用图板。 |
·净辐射表: | 测量一个水平面的上下两面各自2π立体角来的辐射总量差额的仪表。 |
·总辐射表: | 测量从立体角落在某一水平面上的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 的仪
表。 |
·天空辐射表: | 测量天空散射辐射的仪表。通常由总辐射表与遮日盘构成。 |
·直接辐射表: | 测量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仪表。 |
·日照计: | 记录一天中太阳直接辐射达到一定辐照度的时间的仪器。 |
·雨量器: | 测量降水量的仪器。 |
·雨量计: | 能自动连续记录降雨量的仪器。 |
·虹吸式雨量计: | 以浮子升降带动记录笔,根据虹吸原理排水来测量并记录雨量的仪器。可连续记录降
雨量、降雨时数,并可从记录上得出降雨强度。 |
·翻斗式雨量计: | 以交替翻转的翻斗翻转次数来测量并记录雨量的仪器。可用来测定降雨量和降雨时间, |
·量雪器: | 为测量以雪的形式降落的降水量而设计的仪器。所测降水量可用雪的重量来确定或将
雪融化后再测定。 |
·量雪尺: | 测量地面积雪深度的特制直尺。 |
·白记雪量计: | 能随时间自动连续测量并记录降雪量的仪器。 |
·累计雪量计: | 测量某一时段内总降雪量的仪器。 |
·滴谱仪: | 用来捕获水滴并测量其直径分布的仪器。 |
·蒸发表: | 在某给定时段内,测量蒸发到大气中水分的仪器。 |
·蒸发皿: | 测量水面蒸发量的小型蒸发器皿。 |
·蒸发池: | 测量水面蒸发量的大型蒸发装置。 |
·蒸发计: | 能随时间自动记录蒸发水量的仪器。 |
·云幕灯: | 由光源、反射镜等组成,用来测定云底高度的仪器。主要供夜间使用。 |
·弧光测云仪: | 根据地面发射的光脉冲信号由云底反射回来的时间测量云高的仪器。 |
·激光测云仪: | 根据地面发射的激光束由云底反射回来的时间测量云髙的仪器。 |
·旋转光束测云仪: | 通过改变光束仰角以测定云高并能自动记录的仪器。 |
·云室: | 模拟自然界云雾滴及降水物形成、增长、转化、消失以及荷电等物理过程的箱室。 |
·云凝结核计数器: | 测量云凝结核浓度的仪器。 |
·热线含水量仪: | 用金属丝通电加热方法测量云中含水量的仪器。 |
·闪电计数器: | 记录一定范围内闪电次数的仪器。 |
·天电记录仪: | 测定天电方向、强度和出现次数的仪器。 |
·闪电强度测量仪: | 测量并记录闪电强度的仪器。 |
·高空电场计: | 由气球携带升空,用来测量并记录活动雷暴内部电场强度的仪器。 |
·闪电定向仪: | 测定闪电相对于测站方位的仪器。 |
·单站闪电定位系统: | 由一个测站测定闪电信号源距离和方位,以确定其位置的系统。 |
·闪电自动报警系统: | 用于闪电定位、计数和电场变化的综合监测并在雷暴逼近时能自动报警的系统。 |
·能见度仪: | 测量大气能见距离的仪器。 |
·透射表: | 通过测量光束在穿过已知长度的路径后透过或衰减的程度来确定能见度的仪表。 |
·温湿计: | 由温度计、湿度计合并组成,能同时给出气温和湿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的仪器。 |
·遥测温湿计: | 远距离测量温度、湿度并进行记录的仪器。 |
·自动气象站: | 具有自动测量、传送、显示、记录和存储气象信息功能的地面综合测量装置。 |
·流动气象站: | 在未设固定测站处使用,可移动的气象站。 |
·漂浮气象站: | 在水体表面漂移、浮动的气象站。 |
·空投气象站: | 从飞行器上下投的自动气象站。 |
·轻便综合观测仪: | 便于携带,供野外观测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等要素的综合仪器。 |
·气象塔: | 对边界层气象要素垂直分布进行观测的装置。在该装置的不同高度上设有支架,便
于安装各种气象仪器。 |
·遥测气象计: | 远距离测量多种气象要素并进行记录的仪器。 |
·通风气象计: | 具有强迫通风装置的气象计。 |
·船舶气象仪: | 在船舶上测量多种气象要素并进行记录或显示的仪器。 |
·气象数据采集系统: | 自动获取、处理、传输气象数据的整套装置。 |
·野战气象仪: | 适用于野战条件下,观测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仪器的统称。 |
·无线电探空仪: | 能测定空中气象要素并以无线电方式向地面发送信息的探测仪器。 |
·系留探空仪: | 挂在系留气球或直升机下面,能测定气象要素并向地面发送信息的探测仪器。 |
·火箭探空仪: | 用火箭带往高空进行大气探测的无线电探空仪。 |
·下投 式 探空仪: | 从飞机、运载气球等飞行器上用降落伞投下的无线电探空仪。 |
·无线电探空测风仪: | 用雷达或无线电经纬仪追踪,确定高空风的探空仪。 |
·臭氧探空仪: | 由气球带往高空测量大气中臭氧浓度垂直分布的探空仪。 |
·标准探空仪: | 一种准确度较高,专供对比观测使用的无线电探空仪。 |
·气象气球: | 专门用于气象观测的气球的总称。一般用橡胶或塑料等材料制成。 |
·系留气球: | 为测量大气参数,在地面用绳索维系能控制浮升髙度的气球。 |
·定高气球: | 在大气中某个等压面上保持平衡,并随气流飘移的气球。 |
·气象火箭: | 探测高层大气物理特性和现象的火箭= 主要用于探测高层大气的温度、气压、湿度、
风向和风速等。 |
·气象飞机: | 为探测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大气过程或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而装备的专用飞机。 |
·气象雷达: | 气象上用来探测云、雨、风和其他气象要素以及大气结构的雷达的统称。 |
·机载气象雷达: | 装载在飞机上用于气象探测的雷达。 |
·舰载气象雷达: | 装载在舰船上用于气象探测的雷达。 |
·天气雷达: | 利用云滴、雨滴、冰晶、雪花等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探测云和降水现象以及降水强
度等的气象雷达。 |
·测云雷达: | 用来探测云顶、云底高度和云中含水量等特性的气象雷达。 |
·测风雷达: | 用来探测空中各层风向、风速的气象雷达。 |
·二次雷达: | 跟踪有源反射目标的雷达。 |
·双波长雷达: | 由两个不同波长组成的脉冲雷达系统。可用来探测降水冰雹和云中含水量等。 |
·脉冲多普勒雷达: | 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运动目标径向速度的雷达。可探测大气风场、垂直速度、大气湍
流、降水回波强度及其分布等。 |
·声雷达: | 发射一定频率的定向强声脉冲并能接收散射回波的一种探测装置。可用于探测大气逆温和风等。 |
·激光雷达: | 发射激光束并能接收大气分子或悬浮物质散射回波的一种探测装置。可用于测定云高、
逆温层顶高度、能见度以及大气温度等。 |
·调频连续波雷达: | 发射频率受特定信号调制的连续波雷达。可测量大气边界层内风的垂直分布和大气波
动等。 |
·气象卫星: | 用于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 |
·地球同步气象卫星: | 采用地球同步轨道的气象卫星。 |
·地球静止气象卫星: | 采用地球静止轨道的气象卫星。简称静止卫星。 |
·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 采用极地轨道的气象卫星。 |
·太阳同步气象卫星: | 采用太阳同步轨道的气象卫星。 |
·泰罗斯卫星: | 美国发射的第一代气象试验卫星。英文名“TIROS” 系电视和红外观测卫星的缩略
词。 |
·艾萨卫星: | 美国发射的第一代气象业务卫星,英文名“ESSA”系环境科学服务局机构名称的缩略
词。 |
·雨云卫星: | 美国发射的第二代极轨气象试验卫星。 |
·艾托斯卫星: | 美国发射的改进泰罗斯业务卫星.是美国第二代气象业务卫星的原型。 |
·诺阿卫星: | 美国发射的以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机构名称的英文缩略词“NOAA”(诺阿) 命名的气
象业务卫星。 |
·泰罗斯一N: | 美国发射的第三代极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原型。 |
·戈斯卫星: | 美国发射用于气象和环境观测的地球同步卫星,英文名“GOES”系地球静止环境业务
卫星的缩略词。 |
·国防气象卫星: | 美国国防部发射的军用气象卫星。英文名“DMSP”系国防气象卫星计划的缩略词。 |
·流星卫星: | 前苏联和俄罗期发射的气象业务卫星。 |
·欧洲气象卫星: | 欧洲空间局发射的地球静止气象卫星。 |
·日本静止气象卫星GMS: | 曰本国发射的地球静止气象卫星,英文名“GMS”是地球静止气象卫星的缩略词。 |
·风云卫星: | 中国发射的气象卫星。
10.10其它气象装备部分 |
·大气采样器: | 采集空气样品供分析使用的仪器。 |
·大气污染监测车: | 流动监测空气质量或空气污染状况的专用车辆。 |
·自动填图分析设备: | 自动进行填绘、分析天气图表的设备。 |
·气象信: | 用于加工处理各种气象数据、图像和文件资料等信息的设备。 |
·气象卫星信息处理设备: | 用于加工处理气象卫星数据、图像和文件资料等信息的设备。 |
·卫星云图处理设备: | 用于加工处理气象卫星传输的云图信息的设备。 |
·气象卫星地面站: | 用于接收、处理气象卫星信息的地面台站。 |
·气象车: | 装载气象仪器设备,以完成规定气象保障任务的专用车辆。 |
·气象观测车: | 装载气象观测仪器,专门用于气象观测工作的车辆。 |
·天气预报车: | 装载天气分析预报工具,专门用于天气预报工作的车辆。 |
·气象检修车: | 专门用于完成气象仪器维护、检修工作的车辆。 |
·气象船: | 装载气象仪器设备,以完成规定气象保障任务的专用船舶。 |
·氢气发生器: | 利用化学原料或水电解方法等产生氢气的设备统称。通常有制氢筒、轻便制氢器以及
水电解制氢设备等。 |
·气象仪器检定设备: | 为评定气象仪器性能并确定其是否合格的测量设备。 |
·恒温槽: | 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并保持某一固定温度值的装置。常作为测温仪器的试验设备。 |
·湿度试验箱: | 用于试验、检定测湿仪器的试验箱。 |
·气压试验箱: | 用于试验、检定测压仪器的试验箱。 |
·温压试验箱: | 同时可以改变箱内温度和压力的试验箱。 |
·风洞: | 能形成一定气流并可在其中进行某些空气动力学试验和测风仪器检定的装置。 |
·海军水文气象保障: | 为海军遂行作战和其他任务提供所需海洋水文气象信息而采取的措施。 |
·海浪预报: | 根据现时风情及影响海浪的生成、发展和消亡条件的变化规律,对一定海区未来的海
浪要素作出的预报。 |
·海冰预报: | 海洋台(站) 发布的海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海冰形势的预报。 |
·潮汐预报: | 对某一海区未来某一时期内每天潮汐情况的预测。 |
·潮流预报: | 对某一海区未来某一时期内每天潮流情况的预测。 |
·海洋水文气象预报: | 对某海区未来一定时段内的海洋水文和气象状况作出的预报。 |
·海上航线天气预报marine: | 对沿舰艇航线出现的海况和天气情况的预测。 |
·海上危险天气警报: | 对影响舰艇航行、陆岸岛屿、港湾、码头等军事建筑设施的灾害性天气所发布的警报。 |
·海上大风警报: | 预计未来某时段内在部队所辖海区出现8 级以上(南海舰队为6 级以上) 大风时发布
的警报。 |
·海雾警报: | 预计未来某时段内在部队所辖海区有持续8 h 以上、能见度小于1km的海雾出现时所
发布的警报。 |
·风暴潮警报: | 预计未来2 4 h 内在部队所辖海区沿岸某地段有风暴潮增水导致淹没码头及军事设施
时,所发布的警报。 |
·航海气象勤务: | 海军气象部门为完成有关保障任务而组织的专业技术工作。 |
·航海水文气象图: | 为航海人员服务的有关某一海域的多年水文、气象特征图。 |
·气象导航: | 根据气象及其他条件,导引船舶沿最佳航线航行的技术。 |
·气象航线: | 根据天气和海洋预报所制定的大洋航线。 |
·船舶积冰: | 在严寒季节,船体及其上层建筑被冻积成冰的现象。 |
·可航半圆: | 北 (南) 半球台风行进方向的左(右) 侧半圆区域。此区域中风对舰艇的影响较小。 |
·危险半圆: | 北 (南) 半球台风行进方向的右(左) 侧半圆区域。此区域中风对舰艇的影响较大。 |
·海况: | 通常指风力作用下的海面外貌特征。视海面征状,分 0∽9 十个等级。有时指某海区
水文、化学、生物等因子的分布及其变化情况。 |
·海水温度: | 表示海水冷暖程度的物理量。其值一般随纬度增高和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球海洋的
平均水温约为3.5℃。 |
·海水密度: | 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其值与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压力有关。 |
·海水盐度: | 表示海水含盐程度的物理量。其值主要取决于不同区域的蒸发、降水、径流和海流,
全球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4.7g/kg。 |
·海水透明度: | 表征海水能见程度的物理量。海洋学上指在背阳处,将透明度盘沉入水中,直到刚刚看不见的深度,单位为米。其值主要受海水中悬浮物质的大小和数量的影响。 |
·海水跃层: | 海水中水文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不连续变化的水层。 |
·液体海底: | 海洋中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出现急剧变化的水层。 |
·海色: | 由人目直接观察到海面对可见光的反射所呈现的颜色。它与天空状况和海面状况有关。 |
·水色: | 海水的颜色。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及海中悬浮微粒的颜色决定,常用透明度盘观测,从
蓝色至褐色,共分21个色号。 |
·海冰: | 出现在海洋上的冰的总称。 |
·浮冰: | 与 海 (河) 岸、岛屿、海 (河) 底等不冻结在一起,在 海 (河) 中漂浮的冰。 |
·浮冰群: | 指大小不等,冰类不同的许多浮冰的组成体。 |
·冰山: | 漂浮在海洋中、高出海面5 米以上的巨大冰块。 |
·冰量: | 在能见海域中,海冰覆盖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成数。 |
·冰光: | 太阳光照在冰上反射入空中的光。 |
·冰图: | 海冰及冰山的分布图。 |
·海发光: | 海洋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它主要由发光生物或细菌引起,其强度分0∽4 五级。 |
·风区: | 大面积水域上,风向和风速基本一致的风所吹刮的区域。 |
·风时: | 风区的持续时间。 |
·咆哮西风带: | 位于南纬35° 65°海域范围内稳定而强劲的西风带。 |
·海浪: | 海洋中波浪现象的总称,包括涌浪、风浪和海洋近岸波。 |
·涌浪: | 风浪离开风带后形成的波浪;或风向、风速突变使原风带内的风浪变为涌浪。 |
·风浪: | 海面因风的作用而引起的波动。 |
·海洋近岸波: | 由外海的风浪或涌浪传至海岸附近受地形作用、改变其波动性质而成的一种海浪。 |
·海洋内波: | 在密度层结稳定的海水内部产生的波动。 |
·海雾: | 生成于海面上的雾的统称。 |
·海面能见度: | 在海上,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条件下所能见到的最大水平距离。 |
·水文要素: | 构成某一地点在某一时间的水文状况的必要因素,包括各种水文变量和水文现象。 |
·引潮力: | 日、月等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与对日、月、地公共质心单位质量物体的
引力之差。 |
·海洋潮汐: | 海水受引潮力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升降的现象。 |
·小潮: | 上、下弦时,日、月合成引潮力最小而在半日潮区形成的半月内海面最小升降现象。 |
·大潮: | 朔、望时,日、月合成引潮力最大而在半日潮区形成的半月内海面最大升降现象。 |
·涨潮: | 在日、月等天体的引潮力作用下,水面发生上升的现象。 |
·平潮: | 水面上升到最髙限度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升不降比较平稳的现象。 |
·落潮: | 在日、月等天体的引潮力作用下,水面发生下降的现象。 |
·潮位: | 出现潮汐现象时水面在铅直方向上升降相对于基准面的高度。 |
·低潮位: | 在潮汐的一个涨落周期内,水面降落到最低时的位置。 |
·高潮位: | 在潮汐的一个涨落周期内,水面上升到最高时的位置。 |
·潮差: | 在一个潮汐周期内相邻的高潮位与低潮位铅直距离的差值。 |
·气象潮: | 由水文气象原因引起的水面涨落现象。 |
·海啸: | 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下塌陷和滑坡引起的巨浪。 |
·风暴潮: | 由海上风暴过境伴随的强风和气压骤变所引起的局部海面异常的升降现象。 |
·潮流: | 海水在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水平流动。 |
·海流: | 海洋中非引潮力引起的大规模的海水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所作的定向流动。 |
·暖流: | 水温高于所经海区的海流。 |
·寒流: | 水温低于所经海区的海流。 |
·海流图: | 用流线或流矢描绘某一海域海流的流向和流速的地理分布图。 |
·风生流: | 因海面受风的影响而产生的海流。 |
·航空气象保障: | 为航空兵训练、作战等军事行动的需要提供气象信息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航空兵作
战保障的组成部分。 |
·专机气象保障: | 为执行专门任务的飞行或特殊转场飞行所实施的气象保障工作。 |
·航空气象勤务: | 航空气象部门为完成航空兵气象保障任务而组织的专业技术工作。 |
·航空天气信息: | 为航空服务的各种气象观(探) 测资料、天气报告、天气分析资料、航空天气预报、
危险天气或灾害性天气通报和警报等。 |
·航空气象观测: | 由航空气象台、站按规定对气象所进行的常规、特殊和临时的观测。 |
·飞行天气实况: | 为飞行任务而提供的本场或外场的实际天气观测资料。 |
·明语气象报告: | 用能直接明白其意义的语言编制的气象报告。 |
·飞行员气象报告: | 飞行员飞行报告中有关气象的部分。 |
·预约机场天气报告: | 根据任务需要,预约有关机场气象台、站,按规定时段提供天气报告。 |
·机场特殊天气报告: | 在常规观测时间外,发现机场区出现有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突变天气时,应及时发出
的补充报告。 |
·危险天气通报: | 当气象要素达到机场危险天气标准时,按规定发布的一种天气实况报告。 |
·机场危险天气警报: | 发现或预计机场区有危及飞行及地面设备安全的危险天气出现时所发布的警报。 |
·航空天气预报: | 为保障航空安全,满足飞行和战备需要而制作的天气预报。根据任务要求可分为航站
天气预报、航线天气预报、航空区域天气预报、飞行天气预报、备降机场天气预报等。 |
·航站天气预报: | 以机场为中心(半径10~20km) 的视区范围内的天气预报。 |
·航线天气预报: | 自起飞机场到降落机场(包括备降机场) 或目标区所经历的整个航线(两侧各25km)
的天气预报。 |
·航空区域天气预报: | 指挥责任区、飞行空域或遂行任务地区范围内的天气预报。 |
·飞行天气预报: | 为保障某次飞行任务而专门制作的天气预报。 |
·备降机场天气预报: | 飞机备降用机场的天气预报。 |
·飞机起飞天气预报: | 在飞机起飞前3h所提供的天气预报。 |
·飞机着陆天气预报: | 在飞机着陆前lh所提供的天气预报。 |
·航空天气订正预报: | 达到需要对所发布的航空天气预报进行订正时,而发布的一种天气预报。 |
·航线天气预报剖面图: | 在地形剖面底图上,用常用气象符号标出航线沿途天气预报概貌的铅直剖面图。 |
·区段风: | 沿飞机航线上某指定区段的平均风向和风速。 |
·定点风: | 由探测或预报给出的飞机飞行途中某一固定地点上空指定高度上的风向和风速。 |
·航线风: | 整个航线或某一段航线的指定高度上的风向和风速。 |
·飞机天气侦察: | 使用飞机对预定飞行区域、正在飞行的区域或特殊的天气系统进行专门探测以获取气
象信息的措施。 |
·飞行通报区: | 按协定,某飞行信息中心提供飞行信息服务和警报服务的空域。气象信息列为服务内
容之一。 |
·飞行气象条件: | 为满足飞行任务的要求,对气象要素提出规定的取值范围。 |
·飞行最低气象条件: | 为确保飞机飞行安全所规定的地面风、云、能见度等航空气象要素必须达到的最低标
准。 |
·机场最低气象条件: | 为保证飞机在机场的起飞、着陆安全所规定的气象要素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
·机场关闭气象条件: | 机场的天气恶化到了危及飞机起飞和着陆安全情况时的最低气象条件。 |
·简单气象飞行: | 飞机在云量少(低于飞行高度的云量在5 成以下)、云底高度高、能见度良好的气象
条件下的飞行。 |
·复杂气象飞行: | 飞机在云量多(低于飞行髙度的云量在7 成以上)、能见度小于3km,有雨、雪、雾等
天气现象条件下的飞行。 |
·全天候飞行: | 在包括昼间、夜间、昼复、夜复四种气象条件下所进行的飞行。 |
·等压面飞行: | 凭借空间等压面上的等高线顺高空风而飞行的方法。 |
·假定 零 点高度: | 用场面气压与标准大气海平面气压之间的差值,转换成标准大气条件下的所相当的高
度,来确定的机场标高。 |
·等效机场高度: | 标准大气中,与机场高度上大气密度的季节平均值相等的空气密度相应的高度。 |
·高度表拨定: | 使气压高度表示度逼近真实高度的一种手段。 |
·备降机场: | 为确保飞行安全,若预定降落机场达到关闭气象条件时而被指定的着陆机场。 |
·航空云图: | 根据航空的需要,按云的外貌形态划分为国际统一标准类型的各种云的图片集。 |
·航空大气环境: | 飞行中所遇到空中气象要素形成的客观条件或诱发产生的各种现象及情况。 |
·航空气象要素: | 与航空活动有关的气象要素。 |
·跑道气温: | 距飞机跑道面1.2m高度处的空气温度。 |
·场面气压: | 距飞机跑道面3m高度处的大气压力。 |
·航行风: | 飞机在飞行中采用的一种以风的去向为风向,与气象风的方向相差1 80°的风。 |
·顺风: | 风的去向与飞机航向相同的风。 |
·逆风: | 风的去向与飞机航向相反的风。 |
·侧风: | 风的去向与飞机航向有一定交角的风,可分为左侧风和右侧风。 |
·地面能见度: | 在地面上观测目标物的能见距离. 可分为地面水平、垂直和倾斜能见度三种。 |
·空中能见度: | 从空中观测目标物的能见距离。按观测方向的不同可分为空中水平、垂直和倾斜能见
度三种。 |
·水平能见度: | 视力正常的人所能识别水平面上黑色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当视野各方向的能见度有显
著差异时,通常用有效能见度(或最小能见度) 表示。 |
·倾斜能见度: | 视力正常的人所能识别位于倾斜方向上目标物的最大距离。 |
·垂直能见度: | 视力正常的人所能识别垂直方向上目标物的最大距离。 |
·有效能见度: | 水平视野二分之-以上范围内都能达到的能见距离。 |
·塔台能见度: | 在当时天气条件下,以机场塔台为观测点,视力正常的人能将目标物从背景中区别出
来的最大距离。 |
·跑道能见度: | 在跑道上沿飞机着陆滑行方向能辨清目标物的最大距离。 |
·气象能见距离: | 视力正常的人能识别出以地平线附近的天空为背景的黑色目标物的最大距离。 |
·灯光能见距离: | 黑夜间,观测者渐离一定强度的灯光,直到看不清灯光发光点时的距离。 |
·跑道视程: | 视力正常的飞行员在飞机着陆接地时能够辨清跑道上最远灯光目标物的距离。当机场
设置的灯光亮度改变时,跑道视程也随之改变。 |
·朦空: | 在均勻云层和地面积雪层之间形成的一种白茫茫一片、难以判别方向的视程障碍现象。 |
·飞机尾迹: | 飞机在飞行时,有时在其后部出现的一条清晰可见白烟状的凝结条纹。 |
·废气尾迹: | 飞行中飞机排出的高温高湿的废气同环境空气混合后,使其达到饱和而形成的云状条
纹。 |
·空气动力尾迹: | 由于空气动力原因在飞行中飞机的翼尖和螺旋桨后面形成的一种飞机尾迹。 |
·蒸发尾迹: | 喷气式飞机在中、低空的薄云层中飞行时,有时由于废气的增热效应在其后部航迹上
划开一条无云隙缝的现象。 |
·降水电流: | 带电的降水质点下降时形成的电流。 |
·云起电: | 云中电荷的产生。 |
·飞机带电: | 飞行中飞机受强电场的感应在机体不同部位出现两种符号不同的电荷,或飞机作穿云
飞行时,受带电云质粒充电而导致带电的现象。 |
·飞机积霜: | 飞机从冷空气区迅速飞入暖空气区,在机体温度低于暖空气的霜点的情况下,水汽在
机体迎风面上凝华而成霜层的现象。 |
·飞机积冰: | 当飞机穿越过冷却云雨区时,在飞机某些突出的迎风部位出现的冰层覆盖现象。 |
·飞机沾雪: | 飞机飞行在接近0 ℃气温的降水云区中,湿雪或雨夹雪附冻于机体上的现象。 |
·飞机颠簸: | 飞机在扰动气流中飞行时,产生的上下抛掷、摇晃、摆头和局部抖动等现象。 |
·飞机颠簸强度: | 飞机飞行中发生颠簸的强弱程度,分为微弱、中度和强烈三级。 |
·晴空湍流: | 多出现在5000m以上的自由大气中与对流云无关的一种小尺度大气湍流。 |
·晴空颠簸: | 由晴空湍流引起的飞机颠簸。 |
·低空风切变: | 大气低层(600m以下) 的风在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短距离内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 |
·机下云障: | 飞机云上飞行时,观测到下面似有整体云层遮蔽其视线的情况。 |
·雨蚀: | 空中水滴撞击高速飞行的飞行器,使器身表层受到侵蚀的现象。 |
·飞机航线: | 用航线角和航线距离表示的飞机从地面上一点起飞,飞行到另一点降落的预定飞行路
线。 |
·飞机航向: | 飞机飞行中机首指示的方向。用从正北方顺时针到机首在水平地面上的投影方向间的
夹角表示。 |
·航迹偏移: | 飞行中,飞机在侧风影响下产生相对航向的偏移。 |
·飞机航程: | 飞机在无风大气中沿预定方向耗尽自带可用燃料所飞行的水平距离。 |
·飞机航时: | 飞机在无风大气中沿预定方向耗尽自带可用燃料所能持续飞行的时间。 |
·天地线: | 飞行员在空中的视线与地球弯曲表面相切各点所联成的圆圈。 |
·导弹部队气象保障: | 为导弹部队的作战、训练等军事行动的需要提供气象信息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导弹
部队作战保障的组成部分。 |
·实弹发射气象保障: | 对导弹的训练发射和试验发射所实施的气象保障工作。 |
·机动发射气象保障: | 对利用预备阵地或运输工具和发射装置适时改变地点的导弹发射所实施的气象保障工
作。 |
·发射区气象保障: | 对导弹发射区及发射现场所实施的气象保障工作。 |
·目标区气象保障: | 对导弹落区所实施的气象保障工作。 |
·战备值班气象保障: | 为担负战备值班的导弹部队所实施的气象保障工作。 |
·核: | 导弹部队实施核反击作战过程中,对发射区、目标区所实施的气象保障工作。 |
·导弹部队气象勤务: | 导弹部队气象部门为完成导弹部队气象保障任务而组织的专业技术工作。 |
·导弹发射环境条件: | 保障导弹正常发射的气象与大地条件。 |
·导: | launching
为确保导弹顺利、安全发射所要求的风、云、雷电等气象要素必须满足的某一规定值. |
·目: | objectives
对目标区气象资料的收集、审核,并根据整编规范要求进行统计、分析等的全部技术
工作。 |
·导弹飞行大气环境: | 导弹在大气中飞行时所遇到的空中气象要素形成的客观条件或诱发产生的各种现象及
情况。 |
·再入环境: | 弹头重返地球稠密大气层的运动过程中,所遇到的自然条件和诱发条件的总体。 |
·诱发闪电: | 在无自然闪电条件下,当飞行器飞近或穿越带电云层时,在电场作用下,因强烈起电
和电晕放电而引起的闪电。 |
·粒子云: | 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凝结物及尘埃等粒子群。 |
·弹头气动力口热: | 弹头在稠密大气层中高速飞行时,周围空气受到强烈压缩及摩擦作用,在弹头表面产生的加热效应。 |
·天气侵蚀: | 高超音速弹头再入地球稠密大气层时,与大气中自然存在的水汽凝结物及尘埃等粒子
群相遇,其表面材料质量发生损失的现象。 |
·环境严重指数: | 用来表示粒子云环境对弹头侵蚀严重程度的指标,通常用指数ESI表示。
同义词天气严重指数WSI |
·靶场参考大气: | 利用靶场上空多年实测气象资料并结合理论模式,计算制定出的适于本靶场使用的参
考大气。 |
·航天气象保障: | 为遂行航天任务提供所需气象信息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
·航天气象勤务: | 航天气象部门为完成航天气象保障任务而组织的专业技术工作的统称。 |
·航天气象观测: | 根据航天任务需要,对大气物理、化学特性和大气现象所进行的观察和测量。 |
·射前气象观测: | 为确保航天器发射安全,在运载火箭起动前所组织的气象观测。 |
·航天天气预报: | 为保障航天安全,满足航天器发射、飞行、回收和着陆等任务需要而制作的天气预报。 |
·合练: | 在航天器发射前,为确保联合演练任务顺利实施而制作的天气预报。 |
·加注发射天气预报: | 为确保航天器、运载火箭等加注燃料和发射安全而制作的天气预报。 |
·发射窗口天气预报: | 为了在发射窗口所规定的时段内确保航天器发射安全而制作的天气预报。 |
·模拟发射天气预报: | 为保障航天器模拟发射任务顺利实施而制作的天气预报。 |
·回收着陆天气预报: | 为保障航天器安全回收和顺利着陆而制作的天气预报。 |
·库房: | 为满足航天器、运载火箭及有关部件库房调节、控制温度的需要而制作的天气预报。 |
·航天天气警报: | 发现或预计有危及航天器发射、飞行、回收、着陆以及地面设施安全的天气出现时所发布的警报。 |
·航天器发射场: | 发射航天器的特定场区。通常由测试发射、指挥控制、测量通信、气象勤务和后勤保
障等部分组成。 |
·航天器发射: | 运载器运送航天器起飞、加速、入轨的过程。 |
·发射窗口: | 满足预定飞行条件和任务要求,允许发射航天器的时间范围。 |
·入轨点: | 航天器入轨时刻的位置。 |
·航天测控网: | 对航天器飞行状态进行跟踪测量并控制其运动和工作状态的专用系统。 |
·火箭废气云: | 由火箭喷射出的废气腾升于空中形成的云体。 |
·碰触起电: | 两种介电性质不同的物体相互碰触或滑过,由于摩擦作用而在其间发生电荷交换的现
象。 |
·防雷工程: | 为避免或防止目标物受雷电袭击所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性措施。 |
·空间环境: | 航天器在空间飞行过程中,影响设备或部件工作的全部外界条件的总和。 |
·太空: | 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 |
·近地空间: | 一般指地球表面以上9.0×101 6.5×l04km范围内的整个区域。 |
·地球空间: | 地球引力作用范围内的空间,外边界距地球约9×105km。 |
·外层空间: | 地球大气影响以外的空间。 |
·行星际空间: | 太阳系行星之间的区域,不包括行星影响起主要作用的区域。外边界距太阳大约有6×l09km。 |
·星际空间: | 恒星之间的区域,不包括恒星影响所及的范围。 |
·地月空间: | 地球和月球轨道之间的空间。 |
·空间运行环境: | 航天器进入预定轨道直到寿命终止时所承受的各种环境。 |
·航天大气环境: | 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影响设备或部件工作的各种大气条件的统称。 |
·航天大气顶: | 大气层中空气动力对航天飞行器起作用的最大髙度。 |
·电离层扰动: | 太阳活动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电离层正常状态的破坏。 |
·电离层暴: | 太阳耀斑爆发时,太阳风增强或磁层中物理过程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在此期间,短波
无线电通信会受到影响。 |
·电离层突扰: | 太阳耀斑爆发时,所辐射的大量紫外线、 X 射线等引起的电离层低层电离度突然增加
的一种现象。可使短、中波无线电信号衰落或中断。 |
·太阳风: | 由太阳表面连续发射的稳定等离子体流。成分是电子、质子、α粒子和少量其它离子。 |
·炮兵气象保障: | 为炮兵射击、声测侦察等炮兵军事行动和防化作业的需要,提供气象信息所采取的技
术措施。是炮兵作战保障的组成部分。 |
·炮兵气象勤务: | 炮兵气象分队为完成炮兵气象保障任务而组织的专业技术工作。 |
·炮兵气象通报: | 由炮兵气象分队编发的一种气象信息文电。 |
·气象报知通信: | 专门用于传递气象信息的一种通信。 |
·精密气象保障: | 能及时和较准确地提供炮兵射击和声测侦察所需要的全部气象资料的气象保障。 |
·简易气象保障: |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炮兵射击所需气象资料的气象保障。 |
·标准射击条件: | 标准的弹道、气象、地 形 (测地) 和其它条件的统称。 |
·射击条件偏差量: | 火炮射击时的弹道、气象、地 形 (测地) 条件与标准射击条件的差值。 |
·炮兵气象参数: | 与炮兵射击有关的各气象要素值及气象条件偏差等计算量。 |
·炮兵气象诸元: | 影响射弹飞行的气温、气压、风、空气密度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值。 |
·虚温: | 在气压不变的条件下,使干空气的密度和湿空气的密度相等时,干空气所具有的温度。 |
·横风: | 与射面垂直的风分量。 |
·纵风: | 与射面平行的风分量。 |
·斜风: | 与射面斜交的风。 |
·气象层权: | 计算弹道平均气象诸元时,按不同高度的气象诸元对弹道诸元的影响程度而加的权。 |
·弹道平均气象诸元ballistic: | 与实际气象诸元等效的某种气象诸元的弹道加权平均值。 |
·弹道风: | 地面至最大弹道高或炸高范围内实际风矢量的加权平均值. |
·弹道气温: | 与实际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等效的气温弹道加权平均值。 |
·弹道空气密度: | 与实际大气密度垂直分布等效的大气密度弹道加权平均值。 |
·炮兵 标 准 气 象 条 件: | 炮兵使用的一种反映静态平均大气状态的气象要素值的垂直分布。用以作为编制射表
和进行射击时气象条件修正的依据。 |
·气压函数: | 在标准气象条件下,任意高度处的气压与地面标准气压之比。 |
·空气密度函数: | 在标准气象条件下,任意高度处的空气密度与地面标准空气密度之比。 |
·气象条件偏差量: | 火炮射击时的气温、气压、风、空气密度等气象要素值对标准气象条件的偏差量。 |
·弹道横风: | 与射弹射击面垂直的弹道风分量。 |
·弹道纵风: | 与射弹射击面平行的弹道风分量。 |
·弹道 气 温 偏 差 量: | 弹道气温与标准气温的差值。 |
·地炮地面气温偏差量: | artillery
地炮射击时的地面气温与其对应高度的标准气温的差值。 |
·高炮地面气温偏差量: | 高炮射击时的地面气温与海平面标准气温的差值。 |
·地炮地面气压偏差量: | 地炮射击时的地面气压与其对应高度的标准气压的差值。 |
·高炮地面气: | 高炮射击时地面气压与海平面标准气压的差值。 |
·弹道空气密度偏差量: | 弹道空气密度与标准空气密度的差值。 |
·空气密度总偏差: | 气象条件偏差和其它因素引起的相应的空气密度偏差的总和。 |
·有效风: | 声测分队用于修正风对声波传播影响的修正量。 |
·气象条件修正量: | 用于修正当时气象条件偏差对射弹飞行影响的修正量。 |
·海拔高修正量: | 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同一射角所相应的射程对标准射程的偏差值。 |
·高差函数: | 在一定气压、气温条件下,不同高度两点的高程差与气压差的相互关系。 |
·风角: | 自射击方向左旋至风吹来方向的水平夹角。 |
·弹道风方位角: | 自正南方向左旋至风吹来方向的水平夹角。 |
·风向坐标方位角: | 自坐标正北方向右旋至风吹来方向的水平夹角。 |
·弹道条件偏差量: | 火炮射击时的火炮初速、装药批号初速、药温、弹重等弹道条件对标准弹道条件的偏
差值。 |
·弹道条件修正量: | 用以修正当时弹道条件偏差对射弹飞行影响的修正量。 |
·防化气象保障: | 为防化兵遂行防化保障和作战任务提供气象信息所采取的措施。 |
·核武器试验气象保障: | 为完成核武器试验任务以及保障试验产品、参试人员、设备的安全提供气象信息所采
取的措施。 |
·烟云径迹和浓度预报: | 对未来一定时段内在某高度上的烟云径迹和浓度的预报。 |
·烟云尺度预报: | 对核爆炸后某时刻放射性烟云的水平和铅直宽度的预报。 |
·放射性沉降预报: | 对未来一定时段内放射性烟云的到达时间和地面放射性沾染的方向、范围和强度的预
报。 |
·降水放射性浓度预报: | 对未来一定时段内因核爆炸而污染的降水中的放射性浓度的预报。 |
·烟云径迹: | 核爆炸烟云在高空气流作用下运行的路径。 |
·放射性沾染: | 核爆后产生的大量核裂碎片和受感染的放射性尘埃沾附于物体上或被物体吸收的现
象。 |
·放射性沉降: | 放射性尘粒从放射性烟云中落入地面的过程和现象。 |
·风情图: | 地面至放射性粒子开始沉降高度之间的合成风分布图。 |
·风向切变角: | 尘柱2/3高至烟云顶高之间合成风向摆动的最大夹角。 |
·风速廓线: | 风速随高度的分布曲线. |
·核电站应急气象保障: | 为核电站运行和应急救援提供气象信息而采取的综合措施。 |
·温度廓线: | 温度随高度的分布曲线。 |
·大气污染: | 大气中某些成分超过正常含量或有害物质排入大气,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活条
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
·空气污染潜势预报: | 预期出现大范围不利于大气扩散稀释的气象条件并可能引起严重空气污染时发布的预
报。 |
·大气本底污染: | 远离城市及工业区而不受局地污染影响的大气平均污染状况。 |
·大气污染源: | 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自然源和人工源。 |
·原生污染物: | 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入大气,未经任何转化过程的污染物。 |
·次生污染物: | 原生污染物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变化后产生的新污染物。 |
·湿沉积过程: | 由于降水的作用而使污染物从大气中清除到地面的过程。 |
·干沉积过程: | 核事故后大的放射性尘粒从大气中清除到地面的过程。 |
·气象通信: | 用以交换各种气象信息的专业通信。 |
·军事气象通信: | 为收集、传输、交换和分发军事气象信息而建立的专业通信。 |
·国际气象广播: | 世界气象组织各成员国每日对其本国的天气报告、预报、警报所作的定时广播。 |
·对空气象广播: | 对正在空中飞行的飞机进行的气象广播。 |
·气象传真: | 将表达气象信息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像等真迹用扫描、光电技术予以传送的通信
方式。 |
·卫星气象通信: | 利用卫星传输气象信息的通信方式。 |
·有线电气象通信: | 利用导线传输气象信息的通信方式。 |
·无线电气象通信: | 利用无线电技术传输气象信息的通信方式。 |
·气象信息: | 对现在或预期要发生的天气状况所作的天气报告、分析、预报和任何其它说明的统称。 |
·军事气象信息: | 为保障军事活动需获取的各种气象信息的统称。 |
·气象资料: | 各种气象观测记录、照片以及加工后的各种数据、图表和文字材料等的统称。 |
·气象电报: | 用来传送气象信息的电报。 |
·天气公报: | 对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正在发生的或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将要发生的天气情况的一种简
要说明。 |
·气象报告: | 对在某时刻和某地点所观测到的气象情况的说明。 |
·气象电码: | 为简化气象信息传输所规定的专用电码。 |
·天气报告电码: | 将各种天气报告按一定规则编制成的电码。 |
·气象通信枢纽: | 汇接气象通信线路(电路) 和收发、交换、中转气象信息的中心。 |
·全球通信系统: | 世界天气监测网中承担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及各级气象中心输出的各种成品的传送、收
发任务的协作系统. 是世界天气监视网的组成部分之一。 |
·半球交换中心: | 与邻近中心交换选定的气象情况、以得到半球范围内气象情报的中心。 |
·气象通信网: | 在全球、区域、国家或部门范围内组成的气象通信网络。 |
·人工影响天气: | 用人工方法使某些局部天气现象朝预定的方向转化 |
·气象战: | 使用气象武器的作战行动。 |
·气象武器: | 应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将改变了的大气条件用于作战目的的特种武器。 |
·人工消云: | 用人工方法使局部区域云层消散的一种措施。 |
·人工降水: | 用人工手段促使云层降水的-种措施。 |
·人工消雾: | 用人工方法使雾滴蒸发或消散的一种措施。 |
·人工防雹: | 用人工方法抑制冰雹生长,以减轻或消除冰雹灾害的一种措施。 |
·人工消弱台风: | 人为改变台风结构,使风力减弱,以达到减弱或消除其灾害的一种措施。 |
·人工抑制雷电: | 用人工方法抑制雷电活动,以达到减弱或消除其危害的一种措施。 |
·人工造雾: | 用人工方法在某一特定地区造雾,以形成对我有利而对敌不利的局面的一种措施。 |
·播云: | 用人工方法向云中引入催化剂,改变云结构使其消散或降水。 |
·播云剂: | 为改变云(雾) 的结构和演变过程而往云(雾) 中播撒的物质。
同 义 词 人工催化剂 |
·军事气象系统: | 由于大气环境的影响,由天气、气候、武器装备、军事行动等各个部分组成的具有提
髙战斗力等功能的整体。 |
·军事气象系统工程: | 为了更好地发挥军事气象系统的功能,对系统的要素、结构、信息流动、控制机构等
进行分析、设计、试验和调控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
·军事气象系统模型: | 以足够精度反映真实的军事气象系统的主要结构、特征和功能的人为的抽象、简化系
统。 |
·管理信息系统: | 由各种单元结合而成的、能够产生并向系统用户提供有用信息、方便决策的系统。 |
·军事气象管理: | 为使军事气象系统实现整体目标而各负其责地促使系统正常运行的一系列工作。 |
·业务管理: | 为实现特定目标而促使某一部门正常运行的一系列工作。 |
·发展规划: | 较全面或较长远的计划。 |
·工作计划: | 预先拟定的工作具体内容和步骤。 |
·科研管理: | 为出成果、出人才,促使科研工作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
·教育训练管理: | 为完成教育训练任务而负责实施的一系列工作。 |
·成果管理: | 为成果的发展、保存、开发利用而负责实施的一系列工作。 |
·档案管理: | 为档案资料的保管和正确使用而负责实施的一系列工作。 |
·装备器材管理: | 为充分发挥装备器材的效用而负责实施的一系列工作。 |
·人才管理: | 为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多出人才而负责实施的一系列工作。 |
·气象法规: | 有关气象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的总称。 |
·军: | meteorology
对军事气象观测的时次、器材、方法、步骤等作的统一规定。它是军事气象标准。 |
·气象标准: | 对气象领域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
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
准则和依据。 |
·世界气象组织: | 世界各国政府间开展气象业务和有关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中国为成员国之一。 |
·国: | Geodesy and Geophysics
研究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方面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主要组员之一。
中国为成员国之一。 |
·国: |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研究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的国际性学术团体,是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
的专门协会之一。 |
·气象学会: | 气象科技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有定期的出版刊物。 |
·气象部队: | 担负军事气象保障勤务的专业部队。 |
·气象中心: | 负责气象情报的接收与传输、气象预报制作、实施气象保障并向下级气象中心或基层
气象室、台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的业务机构。 |
·气象室: | 编配于各部或各军兵种,负责气象情报接收与传输、气象预报制作、实施气象保障并
向下属单位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的业务机构。 |
·气象台: | 担负气象观(探) 测、情报资料接收与传输及气象预报制作、气象保障任务的业务机
构。 |
·气象站: | 进行气象观测、整理积累气象资料、开展单站天气预报或补充天气预报业务的专业机
构。 |
·炮兵气象站: | 为炮兵和防化分队提供气象情报的气象站。 |
·航空气象站: | 进行航空气象观测,为航空调度、指挥人员提供气象情报并作天气咨询服务的气象站。 |
·水文气象站: | 进行气象和水文观测,为水力发电、灌溉、水利资源及气象等部门提供情报和资料的
气象站。 |
·海洋气象站: | 设置于海滨、岛屿上担负海洋气象和部分水文项目观测任务的气象站。 |
·气象火箭站: | 利用气象火箭探测高层大气的气象站。 |
·气象雷达站: | 利用气象雷达设备进行大气探测的气象站 |
·高空气象站: | 担负自由大气观测、发报、科学研究等工作的气象站。 |
·船舶气象站: | 设置在航行中船只上的气象站。 |
·探空站: | 用无线电遥测仪器进行高空气象要素观测的测站。 |
·航天气象站: | 进行航天气象观测,为航天器发射、监测、回收等提供气象情报并作天气咨询服务的
气象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