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 | 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而变成离子的过程(见GB 4960第137条)。 |
·电离辐射: | 由直接或间接电离粒子组成或两者混合组成的辐射。 |
·直接电离粒子: | 具有足够动能的、碰撞时能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如电子、质子、α粒子、重离子等(见GB
4960第1225条)。 |
·间接电离粒子: | 与物质相互作用,能产生直接电离粒子的中性粒子,如中子、光子等(见 GB 4960第578
条)。 |
·直接电离辐射: | 由直接电离粒子组成的辐射(见GB 4960第1224条)。 |
·间接电离辐射: | 由间接电离粒子组成的辐射(见GB 4960第577条) |
·初级辐射: | 在所考虑的情况下,最初发生的或被视为最初发生的电离辐射。 |
·次级辐射: | 由初级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电离辐射。 |
·辐射量: | 一种能表述特定辐射的特征、并能够加以测定的量(见EJ 193第2.1条)。 |
·实用辐射量: | 用于辐射防护实践以一般的监测仪器可测定的辐射量,它能提供对限值量的适当偏安全
估计并不产生过高估计。 |
·辐射场: | 电离辐射在所考虑的介质中的空间-时间分布。 |
·扩展辐射场: | 假设的辐射场,在所研究的整个体积内,辐射的注量及其角度与能量分布同实际辐射场中
参考点的这些量相同。 |
·齐向扩展辐射场: | 假设的均匀单向辐射场,其注量及能量分布同实际辐射场中参考点的这些量相同。 |
·电离辐射测量: | 对表述辐射源或辐射场或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量的测量。 |
·放射性: | 某些核素自发地放出粒子或7射线,或在轨道电子俘获后放出X射线,或发生自发裂变
的性质(见GB 4960第249条)。 |
·放射性气溶胶: | 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在空气或其它气体中形成的分散系(见GB 4960
第269条)。 |
·γ 辐射: | 核跃迁或粒子湮没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见GB 4960第1342条)。 |
·特征辐射: | 原子的电子能态改变时产生的、具有分立能量的电磁辐射。 |
·X辐射: | 由轫致辐射或特征辐射组成的,或它们两者混合组成的电磁辐射。 |
·光子辐射: | γ辐射和X辐射的统称。 |
·微粒辐射: | 由具有不是零质量的粒子组成的电离辐射。 |
·α辐射: | 由核转变时放出的α粒子组成的微粒辐射。 |
·电子辐射: | 由电子或正电子组成的,或者它们两者混合组成的微粒辐射。 |
·β 辐射: | 原子核或不稳定粒子在β衰变时产生的电子辐射。 |
·内转换电子: | 通过内转换从原子内层电子轨道上发射的电子(见GB 4960第765条)。 |
·光电子: | 光子辐射与物质的光电作用产生的电子。 |
·康普顿电子: | 光子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发生康普顿散射时(不相干散射)产生的电子。 |
·俄歇电子: | 原子从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态而不伴随发射光子时产生的电子。 |
·质子辐射: | 由氢核组成的微粒辐射。 |
·中子辐射: | 由中子组成的微粒辐射。 |
·介子辐射: | 由介子组成的微粒辐射。 |
·中微子辐射: | 由中微子组成的微粒辐射。 |
·宇宙辐射: | 由来自宇宙空间的初级电离辐射以及它们与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次级电离辐射组成的
电离辐射。 |
·单能辐射: | 由相同能量的光子或相同动能的同类粒子组成的电离辐射。 |
·多能辐射: | 由多种能量的光子或不同动能的同类粒子组成的电离辐射。 |
·混合辐射: | 由不同类型的粒子组成的,或者粒子和光子混合组成的电离辐射。 |
·定向辐射: | 具有-定空间方向的电离辐射。 |
·扩散辐射: | 不具有-定空间方向的电离辐射。 |
·极化辐射: | 由具有一定自旋方向的粒子或具有一定电矢量方向的光子组成的,或者它们两者组成的
电离辐射。 |
·天然本底辐射: | 由宇宙辐射和天然存在的环境放射性物质产生的辐射所组成的电离辐射。 |
·本底辐射: | 由天然本底和非待测的放射源产生的辐射所组成的电离辐射。 |
·粒子数N: | 发射、转移或接收的粒子数目(见EJ 193第2.2条)。 |
·辐射能ER: | 发射、转移或接收的粒子能量(不包括静止能量)(见GB 3102.10第10—2.1项)。 |
·粒子通量N: | dN除以dt而得的商。
|
·能通量R: | dER除以dt而得的商。
|
·粒子注量Φ: | dN除以da而得的商。
|
·能注量ψ: | dER除以da而得的商。
|
·粒子注量率 ф: | dΦ除以dt而得的商。
|
·能注量率ψ: | dΨ除以dt而得的商。
|
·衰变常数λ: | dP除以dt而得的商。
|
·﹝放射性﹞活度: | dN除以dt而得的商。
|
·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Гδ: | I2Kδ除以A而得的商。
|
·〔离辐射的〕能谱: | 某一辐射量的值随能量的分布。例如粒子发射率随能量的分布(见GB 4960第138条)。 |
·光子辐射的有效能量: | 如多能光子辐射和某单能光子辐射在给定组份和给定厚度的吸收体中具有相同的减弱,
则该单能光子辐射的能量称为多能光子辐射的有效能量。 |
·β辐射的最大能量: | 某一放射性核素的β辐射连续能谱中β粒子的最大能量。 |
·β粒子的平均能量: | 按某一放射性核素的β辐射能谱所确定的β粒子的平均能量。 |
·氡子体α潜能: | 氡子体完全衰变为210Pb[RaD]时所放出的α粒子能量的总和(见GB 4960第165条)。 |
·截面σ: | P除以φ而得的商。
|
·质量减弱系数μ/ρ: | 一种物质对于不带电粒子的质量减弱系数是dN/N除以ρd1而得的商。
|
·质量能量转移系数μ
tr
/ρ: | 一种物质对于不带电电离粒子的质量能量转移系数
|
·质量能量吸收系数μ
tr
/ρ: | 一种物质对于不带电电离粒子的质量能量吸收系数(μ
en
/ρ)是质量能量转移系数μ
tr
/ρ和
(1-g)的乘积。
|
·总质量阻止本领S/ρ: | 一种物质对于带电粒子的总质量阻止本领是dE除以Pd1而得的商。
|
·传能线密度L
△: | dE除以d1而得的商。
|
·辐射化学产额G(χ): | n(χ)除以
ε 而得的商
|
·气体中每形成-个离子对所消耗的平均能量W: | E除以 N 而得的商。
第839条)。 |
·授[与]能∈: | 电离辐射授与某体积内物质的能量,即
|
·线能量 y: | ∈除以l 而得的商
|
·比〔授与〕能z: | ∈除以m而得的商。
|
·吸收剂量D: | d E 除以dm而得的商。
|
·吸收剂量率 D&: | dD除以dt而得的商。
|
·比释动能K: | dE
tr
除以dm而得的商。
|
·比释动能K: | dEtr除以dm而得的商。
|
·比释动能率 K&: | dK除以dt而得的商。
|
·照射量: | dQ除以dm而得的商。
|
·照射量率X: | dX除以dt而得的商。
|
·半值层: | 置于某种射线束通过的路径上,能使指定的辐射量的值减少一半所需的给定材料的厚度
(见GB 4960第25条)。 |
·品质因数 Q: | 表示吸收剂量的微观分布对生物效应的影响所用的因数,它的值是根据水中的传能线密
度值而确定的。在辐射防护测量上,将吸收剂量乘以品质因数可得到剂量当量。 |
·剂量当量 H: | 组织中某点处的剂量当量H是D、Q和N的乘积,即
|
·剂量当量率 H&: | dH除以dt而得的商。
|
·周围吸收剂量 D*(d): | 辐射场中某点处的周围吸收剂量D
*
(d)是相应的齐向扩展辐射场在ICRU球体内,相对
于齐向场的半径上深度d处产生的吸收剂量。
D
*
(d)适用于光子辐射和中子辐射的环境监测,.d的推荐值为10mm,D
*
(d)写为D
*
(10)。 |
·定向吸收剂量 D′(d,Ω): | 辐射场中某点处的定向吸收剂量D′(d,Ω)是相应的扩展辐射场在ICRU球体内,指定方
向的半径上深度d处产生的吸收剂量。在单向辐射场的特殊情况下,Ω可用入射束反方向半径
与指定方向半径之间的夹角α表示。当α=0时,D′(d,0)可写为D′(d),并等于D
*
(d)。
D′(d,Ω)适用于β辐射的环境监测,d的推荐值为0.07mm,D′(d,Ω)写为D′(0.07,Ω)。 |
·个人吸收剂量 D
ρ
(d): | 个人吸收剂量D
ρ
(d)是身体上某一指定点下面深度d处的软组织吸收剂量。
D
ρ
(d)用于光子辐射和中子辐射的外照射个人监测时,d的推荐值为10mm,D
ρ
(d)写为D
ρ
(10)。D
ρ
(d)用于p辐射的个人监测时,d的推荐值为0.07mm,D
ρ
(d)写为D
ρ
(0.07)。 |
·〔电离〕辐射源: | 能发射电离辐射的装置或材料(见GB 4960第358条)。 |
·脉冲源: | 用于产生短持续时间辐射脉冲的辐射源。 |
·稳定源: | 从单位时间内发射的电离粒子数在给定的观测时间内和所要求的粒子数范围内保持恒定
的辐射源。 |
·不稳定源: | 从单位时间内发射的电离粒子数在给定的观测时间内和所要求的粒子数范围内不是恒定
的辐射源。 |
·放射源: | 用作电离辐射源的任何数量的放射性材料(见GB 4960第279条)。 |
·密封〔放射〕源: | 一种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源。该包壳或覆盖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使之在设
计的使用条件和正常磨损下,不会有放射性物质散失出来(见GB 4960第749条)。 |
·非密封源: | 不是密封的放射源(见GB 4960第284条)。 |
·放射源的发射面: | 放射源发射电离辐射的表面。 |
·平面源: | 发射面为平面的放射源。 |
·放射源的活性区: | 分布着放射性物质的材料。 |
·源的底衬: | 承载和固定放射性物质的材料。 |
·密封源的包壳: | 以外壳形式出现的密封放射源的结构元件。它能单独地或与源的其它结构元件一起,保证
源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的密封性。 |
·放射性物质: | 其中一种或几种成分呈现放射性的物质(见GB 4960第274条)。 |
·活度测量源: | 由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或表面发射率来定值的辐射源。 |
·剂量测量源: | 由照射量率或吸收剂量率来定值的辐射源。 |
·能谱测量源: | 由放射性核素的辐射能量和活度(或表面发射率)来定值的辐射源。 |
·检验源: | 用于检查辐射测量装置稳定性的放射源(见JJG 1035第1.28条)。 |
·标准源: | 性质和活度在某一确定的时间内都是已知的,并能用作比对标准或参考的放射源,包括溶
液、气体和固体形态的(见JJG 1053第2.4条)。 |
·放射性样品: | 由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比活度或体积活度来定值的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 |
·放射性标准溶液: | 用于检定或校准其它计量器具,性质和活度在某一确定时间内都是已知的放射性核素溶
液,通常密封在安瓿瓶内。 |
·比活度: | 某种物质单位质量的放射性活度。
不再使用:放射性比度,比放射性(见GB 4960第39条)。 |
·放射性浓度: |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放射性活度(见GB 4960第266条)。 |
·表面活度: | 某种物质单位表面积的放射性活度。 |
·放射性气溶胶的体积活度: | 某体积中放射性气溶胶的放射性核素活度与该体积的比值。 |
·总活度: | 电离辐射源或放射性样品中各个放射性核素活度的总和。 |
·电离法: | 测量电离辐射与电离探测器灵敏区物质作用所产生的电离效应的方法。 |
·闪烁法: | 记录和分析电离辐射与闪烁探测器灵敏区物质作用所产生的闪烁讯号的方法。 |
·光致发光法: | 测量电离辐射与光致发光探测器灵敏区物质作用所产生的该物质(贮存能量)的光激萤光
的方法。 |
·热释光法: | 测量电离辐射与热释光探测器灵敏区物质作用所产生的该物质(贮存能量)的热激萤光的
方法。 |
·量热法: | 测量电离辐射能量在量热探测器内转变成的热能的方法。 |
·等温法: | 在量热探测器和周围介质之间温度差恒定的条件下建立的量热法。 |
·绝热法: | 在量热探测器和周围介质之间无热交换的条件下建立的量热法。 |
·电导率法: | 测量电离辐射与电导率探测器灵敏区物质作用所产生的电导率变化的方法。 |
·驻极(电介)体法: | 测量电离辐射与驻极(电介)体探测器灵敏区物质作用所产生的表面电荷密度的方法。 |
·电荷法: | 测量电离辐射与电荷探测器灵敏区物质作用所生成的电荷量的方法。 |
·发射法: | 测量电离辐射与发射探测器灵敏区物质作用所发射的带电粒子数的方法。 |
·光学法: | 测量电离辐射与光学探测器物质作用所产生的光学参数变化的方法。 |
·照相法: | 测量电离辐射与感光材料作用所引起的光密度变化(经显影后)的方法。 |
·化学法: | 测量电离辐射与化学探测器物质作用所产生的辐射化学反应产物浓度的方法。 |
·径迹法: | 测量电离辐射与核径迹探测器灵敏区物质作用所形成的径迹数或密度的方法。 |
·能谱法: | 测量按某给定参数随电离辐射能量特性分布的变化的方法。 |
·核反应法: | 测量电离辐射与探测器灵敏区物质之间的核反应所生成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或者所生成
的电离粒子的数目或能量的方法。 |
·活化法: | 测量电离辐射与活化探测器物质作用所生成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的方法。 |
·符合法: | 通过记录规定时间间隔内符合的某些事件(或脉冲)的测量方法。 |
·延迟符合法: | 通过延长某个事件的时间间隔,使得在此时间间隔内一个或几个事件以符合形式被记录
的符合法。 |
·反符合法: | 通过记录规定时间间隔内一个事件或几个符合事件,但它们在此时间间隔内阻止与其它
一个事件(许多个事件)进行符合的测量方法。 |
·计数法: | 测量电离粒子与探测器灵敏区物质作用所独立发生的事件数的方法。 |
·绝对计数法: | 利用适当的探测器测量放射源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和立体角内所发射的电离粒子数的方
法。 |
·4π(2π)计数法: | 利用4π(2π)探测器的绝对计数法。 |
·固定立体角法: | 利用计数器记录由光阑限定的立体角内的电离粒子数的绝对计数法。 |
·内充法: | 利用在内充探测器内加入液态或气态的放射性样品的绝对计数法。 |
·三充法: | 在4π气体计数器内依次充进某种待测气体和再加入两种不同数量的重惰性气体的电子
俘获核素(特征辐射)的光子绝对计数法。 |
·静电法: | 基于测量放射性核素原子核转变时放出的带电粒子在飞离放射源所引起该源产生的电荷
的带电粒子绝对计数法。 |
·带电粒子―光子符合法: | 通过分别记录同一放射源发射的带电粒子和光子,并与它们之间的时间符合计数相配合
的符合法。 |
·光子符合法: | 通过两个或更多的光子探测器分别记录同一放射源发射的各种光子,并与它们之间的时
间符合计数相配合的符合法。 |
·放射性示踪法: | 测量β辐射放射性核素活度的方法,它是基于在该放射性核素中添加已知量β-γ辐射放
射性核素(示踪剂),并用4πβ—γ符合法来改变这两种放射性核素的总活度和将其测量结果外
推到记录β粒子(4π计数器)的100%效率处而达到记录β粒子的目的。 |
·空腔电离室法: | 利用空腔电离室测量电离辐射吸收剂量和(或)照射量的方法。 |
·自由空气电离室法: | 利用自由空气电离室测量光子辐射照射量的方法。 |
·传能线密度法: | 利用传能线密度谱仪测量电离辐射品质因数的方法。 |
·柱状复合法: | 利用工作于柱状复合状态下的电离室测量电离辐射品质因数的方法。 |
·厚壁电离室法: | 通过电离辐射与电离室厚壁(吸收体)在某个深度处的作用来测量在空腔气体内所产生的
电离电流的方法。 |
·多缝隙电离室法: | 通过电离辐射与多缝隙电离室作用来测量在气体空腔内所产生的总比电离电流的方法。 |
·对差法: | 测量光子辐射与电离室作用产生正负电子对过程中所生成的电离电流密度之差的差分方
法。 |
·伴随粒子法: | 测量产生中子的核反应中伴随产生的带电粒子数的核反应法。 |
·慢化剂法: | 利用安放在慢化剂内中子源所发射的快中子通量与由探测器所记录的慢化中子数之间的
固定比值来测量中子通量的方法。 |
·次临界反应堆法: | 利用加和不加放射源条件下次临界反应堆内的热中子通量比值来测量该源中子通量的方
法。 |
·裂变碎片法: | 测量中子辐射与裂变室内可裂变物质作用所产生的裂变碎片数的核反应法。 |
·反冲质子法: | 利用中子在含氢物质内发生的弹性散射所产生的反冲质子数来测量中子注量的方法。 |
·长计数器法: | 利用长计数器测量中子注量的方法。 |
·磁分析法: | 测量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轨迹偏离的带电粒子和光子能量分布的方法。 |
·静电分析法: | 测量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轨迹偏离或阻止的带电粒子和光子能量分布的方法。 |
·晶体衍射法: | 利用光子在晶体晶格上的衍射现象测量光子能量分布的方法。 |
·正比计数器法: | 利用正比计数器测量电离辐射能谱的方法。 |
·飞行时间法: | 测量粒子渡越―给定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再按照粒子速率来分析它的特性(能量、质量等)
的一种实验技术(见GB 4960第291条)。 |
·氢谱仪法: | 通过分析充有不同压力氢气的正比计数器内反冲质子所形成的脉冲幅度分布来测量中子
能谱的方法。 |
·计数器望远镜法: | 测量闪烁计数器、正比计数器、半导体计数器或其组合装置中经准直的初级或次级粒子束
的能量的带电粒子和中子的能谱的方法。 |
·阈探测器法: | 利用-组阈探测器测量中子能量分布的活化法。 |
·共振探测器法: | 利用一组活化探测器(其活化截面与粒子能量的关系曲线上具有多个明显不同的最大值)
测量电离粒子能量分布的活化法。 |
·核乳胶法: | 通过分析电离辐射与核乳胶的组成物质作用所生成的核反应产物和反冲核的粒子径迹的
核反应法。 |
·球形慢化剂法: | 利用置于不同直径的球形慢化剂中的热中子探测器,并已知探测器效率与能量的依赖关
系来测量中子能量分布的方法。 |
·过滤器法: | 利用辐射通过不同厚度的过滤器(辐射吸收或减弱与能量的依赖关系已知)测量电离辐射
能量分布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