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合材料: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相材料组成的材料;各组分相材料基本上仍保持其原来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
学性质,彼此间有明显的界面。 | 
| 碳纤维复合材料: | 以碳或石墨纤维为增强材料的树脂基复合材料。 | 
| 芳纶复合材料: | 以芳纶为增强材料的树脂基复合材料 | 
| 混杂纤维复合材料: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增强同-种基体的复合材料。 | 
| 基体: | 将增强材料敛集粘合在一起以形成复合材料的组分相材料。 | 
| 增强材料: | 置于基体中能使形成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显著提高的增强相组分材料,如各种高强度、高模量纤维
等。 | 
| 单向带: | 以长纤维为经向而在纬向不加或加少量且更细的纤维纺织加工成不同宽度的带,浸胶后称为预浸单
向带,简称预浸带。 | 
| 织物: | 由长纤维按经向和纬向以不同方式编织而成的二维编织物。 | 
| 预浸料: | 将树脂基体浸涂到纤维或织物上,通过一定的处理后贮存备用的中间材料。 | 
| 孔隙率: | 复合材料中总空洞体积与总体积(实心加空洞)的百分比。它是复合材料中夹杂空气、气体或空腔含
量的一种表示方法。 | 
| 分层: | 由层间应力或制造缺陷等引起的复合材料铺层之间的脱胶破坏。 | 
| 吸湿: | 复合材料在环境条件下吸进水分的-种行为。 | 
| 共固化: | 指不同的复合材料制件在一次固化中同时完成固化和胶接过程的工艺方法。 | 
| 二次胶接: | 指已固化了的不同复合材料制件通过胶粘剂再次进行胶接固化的过程。 | 
| 铺贴: | 制造复合材料制件过程中用手工或机械按一定方向和顺序逐层铺放预浸料的过程。 | 
| 架桥: | 一个或多个铺层在跨越圆角或台阶等处时与其他铺层之间未完全接触的情况。 | 
| 耦合: | -种外力引起与其不对应的基本变形的效应。 | 
| 失效准则: | 复杂应力-应变状态下,材料失效的判据。 | 
| 铺层: | 复合材料制件中一层单向带或织物称为一个铺层,是复合材料制件的最基本单元。 | 
| 铺层角: | 每一铺层的纤维方向与制件的参考坐标 X 轴之间的夹角,由 X 轴到纤维方向逆时针旋转为正。 | 
| 铺层顺序: | 铺层中具有各种不同铺层角的铺层的排列次序。 | 
| 层压板: | 由单向或多向铺层压制而成的复合材料板。 | 
| 对称层压板: | 全部铺层及其各种特性和参数相对于板的几何中面对称的层压板。 | 
| 均衡层压板: | 铺层的各种特性和参数相同,相对于一参考轴,铺层角为+θ 与-θ 的铺层数相等的层压板称为相对
于该参考轴的均衡层压板。 | 
| 均衡对称层压板: | 既均衡又对称的层压板 | 
| 层压结构: | 由若干个层压件连接而成的结构。层压件的种类可以是层压板、加筋壁板、梁、墙、桁条、肋和框等。 | 
| 许用值: | 在一定的载荷与环境条件下,由试样、元件或细节件等试验数据,经统计分析后确定的具有一定置信
度和可靠度的性能表征值。 | 
| 设计许用值: | 为保证整个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高置信度,在许用值的基础上,由设计师规定的设计载荷下的限制值。 | 
| A 基准值: | 一个力学性能的限定值,在 95%的置信度下,99%的性能数值群的值达到此值 | 
| B 基准值: | 一个力学性能的限定值,在 95%的置信度下,90%的性能数值群的值达到此值。 | 
| 典型值: | 从至少 5 个试样作出的有效试验结果中得出的算术平均值。 | 
| 环境条件: | 制件使用和存放的周围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紫外线照射、雷电、噪声、腐蚀、燃油浸泡等情况。 | 
| 湿热效应: | 由吸湿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制件尺寸和材料性能改变的现象。 | 
| 损伤容限: | 结构在给定的不做修理使用期内,抵抗由缺陷、裂纹或其他损伤而导致破坏的能力。 | 
| 耐久性: | 结构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抵抗开裂、腐蚀、热退化、脱层、磨损和外来物冲击损伤的能力。 | 
| 缺陷: | 复合材料制件在加工和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制造上的异常(如孔隙、夹杂和分层等)。 | 
| 损伤: | 制造或使用中引起的结构的异常。通常由机械加工、安装紧固件和外来物撞击等引起。 | 
| 冲击损伤: | 由外来物撞击引起结构的异常。 | 
| 无损检验: | 一种不破坏和不损伤原结构质量的检验方法,如:敲击、超声波探伤、声发射和 X 射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