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 | 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注 1在合同情况下,或是在法规规定情况下,如在核安全性领域中,需要是明确规定的;而在其他情况下,隐含的需要则应 加以识别并确定。 222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这就意味着要对质量要求进行定期评审。 3一般根据特定的准则将需要转化为特性。需要可包括,例如,性能、合用性、可信性(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 环境、经济性和美学。 4术语“质量”不应作为一个单一的术语来表示在比较意义上的优良程度,也不应用于定量意义上的技术评价,为了表 达这些含义,应使用恰当的形容词。例如,可使用下列术语: a)“相对质量”,表示实体在优良程度和比较意义上按相对的基准排序(不可与等级相混淆)。 . b)“质量水平”和“质量度量”(如验收抽样),表示在定量意义上进行精确的技术评价口 5取得满意的质量涉及到质量环中的所有阶段。这些不同阶段对质量的作用有时为了强调而加以区别。例如,有关确定 需要的质量,产品设计的质量,符合性质量和全寿命周期产品保障的质量。 6在某些文献中,质量是指:“适用性”、“符合目的性”、“使用方满意”或“符合要求”。按上述定义,这些仅表示了质量的 某些方面。 |
质量方针: | 由承制方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注:质量方针是总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最高管理者批准。 |
质量管理: | 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注 1质量管理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但必须由最高管理者领导。质量管理的实施涉及到承制方中的所有成员。 2在质量管理中要考虑到经济性因素。 |
质量体系: | 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注 1质量体系的内容应以满足质量目标的需要为准。 2承制方的质量体系主要是为满足该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而设计的。它比特定使用方的要求要广泛。使用方仅仅评价 质量体系中的有关部分。 3为了合同或强制性质量评价的目的,可要求对已确定的质量体系要素的实施进行证实。 |
质量控制: | 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注 1质量控制包括作业技术和活动,其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在质量环的所有阶段中导致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经济 效益。 2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某些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
质量保证: | 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 注 1质量保证有内部和外部两种目的。 a)内部质量保证:在承制方内部,质量保证向管理者提供信任; b)外部质量保证:在合同或其他情况下,质量保证向使用方或他方提供信任。 2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某些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3只有质量要求全面反映了用户的要求,质量保证才能提供足够的信任。 |
质量改进: | 为向本承制方及其使用方提供更多的收益,在整个承制方内所采取的旨在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和效率的各种措施。 |
产品: | 活动或过程的结果。 注1产品可包括服务、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或它们的组合。 2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组件或流程性材料),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知识或概念)或是它们的组合。 3产品可以是预期的(如提供给使用方)或非预期的(如污染或不愿有的后果)。 |
服务: | 为满足使用方的需要,承制方和使用方之间接触的活动以及承制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注 1在承制方与使用方的接触中,承制方或使用方可表现为人员或设备。 2在承制方和使用方的接触中,使用方的活动对服务提供可能是必不可少的。 3有形产品的提供或使用可构成服务提供的一个部分。 4服务可与有形产品的制造和提供相联系。 |
过程: |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注:资源可包括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技术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