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保护: | 为防止抢劫、盗窃、非法转移核材料或破坏核设施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
实物保护系统: | 由探测、延迟、反应三部分组成,防止抢劫、盗窃、非法转移核材料或破坏核设施的综合防范系统。 |
视察: | 为了核实核材料是否符合管制的规定,在设施或设施外场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 |
初始视察: | 核实新建核设施所提交的设计资料和已运行的核设施申请核材料许可证所提交的资料进行的视察。 |
例行视察: | 依据核设施的性质、持有核材料的数量以及核材料的重要性,按规定的频度和方式进行的常规性、
预先通知的检查。 |
非例行视察: | 对核设施所进行的预先不通知的视察活动。 |
特别视察: | 当发现核材料被盗、破坏、丢失、非法转移和非法使用或对上述情况有重大嫌疑时,或接到许可证
持有单位事故报告时所进行的视察。 |
实物保护系统评价: | 通过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实物保护系统达到预期设计目标的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
有效性评价: | 分析实物保护系统挫败入侵的能力。 |
I类错误: | 出入口识别系统把正当进入请求作为不正当的进入请求加以拒绝的错误,即真判假。 |
II类错误: | 出入口识别系统把不正当进入请求作为正当的进入请求加以接纳的错误,即假判真。 |
探测概率: | 探测单元在传感器覆盖区域内探测到入侵活动的概率。 |
胁迫报警: | 由工作人员发出的一种报警,表示人身受到攻击或发生了其他的严重问题。 |
截住概率: | 在敌人的行动完成前,反应部队作出反应并截住敌人的概率。 |
制止概率: | 截住敌人后,反应部队在敌人行动完成前战胜敌人的概率。 |
风险评价: | 分析设施的威胁和薄弱环节,确定损失的可能性,并确定经济地修正措施和残余风险的过程。 |
误报警: | 由传感器设备内部产生尚未查明的报警。 |
噪扰报警: | 排除入侵攻击,由已知的外部因素(例如风、闪电、打雷等)引起的入侵探测传感器发出的报警。 |
报警复核: | 确定引发报警原因的过程。 |